苏ICP备112451047180号-6
大爱之行——散居在社会基层“孤老重”困难残疾人 家庭关怀项目
1、选题依据与意义
设计理念:
中心发起人刘江平先生,是一个一级盲人,在他加入光爱之家投身残疾人志愿工作之后,建立光爱之家助残服务中心,总结光爱之家16年的残疾人工作服务经验,发现社会基层散居着很多“孤、老、重”困难残疾人,他们基本失去自理能力、家庭经济水平低、居住多为小巷深处、被社会忽视、日常照料困难、大部分家庭监护人年老体弱、大部分残友自我封闭、自卑、绝望、抗拒社会的帮助和关怀、社会支持少、感觉人生没有价值等。
设计目的:
针对孤、老、重困难残疾人(家属)的陪伴需要、出行需要、生活照顾需要,通过光爱之家机构平台,采用“社工+义工”助残模式,解决长沙市芙蓉区朝阳街道及长沙市助残机构转介的150名孤、老、重困难残疾人(家属)心理空虚、出行不便、照顾者负担大的问题,倡导人人关爱残疾人、无歧视的社会环境。
意义:
激发残障人自身潜力、提升残障人生活品质,切实缓解和解决残障人及其家庭面临的实际生活问题,努力为残障人创造有保障有尊严的生活; 我们采取“社工+义工”助残模式,为散居在社会基层的“孤、老、重”困难残疾人及家属提供喘息服务、康复指导和治疗、教育和就业指导、家庭服务、社交康乐活动、心理辅导、入户探访慰问、陪伴协助外出、以及整合和链接爱心资源等服务。
2、设计实施的方法与主要内容
通过小组、社区、个案等社会工作专业手法为本项目进行实施,同时兼用为机构社工提供培训和志愿者培训为服务对象进行服务。
3.途径、措施和手段:
4、预期结果和完成进度
(1)预期项目成效
1、选题依据与意义
设计理念:
中心发起人刘江平先生,是一个一级盲人,在他加入光爱之家投身残疾人志愿工作之后,建立光爱之家助残服务中心,总结光爱之家16年的残疾人工作服务经验,发现社会基层散居着很多“孤、老、重”困难残疾人,他们基本失去自理能力、家庭经济水平低、居住多为小巷深处、被社会忽视、日常照料困难、大部分家庭监护人年老体弱、大部分残友自我封闭、自卑、绝望、抗拒社会的帮助和关怀、社会支持少、感觉人生没有价值等。
设计目的:
针对孤、老、重困难残疾人(家属)的陪伴需要、出行需要、生活照顾需要,通过光爱之家机构平台,采用“社工+义工”助残模式,解决长沙市芙蓉区朝阳街道及长沙市助残机构转介的150名孤、老、重困难残疾人(家属)心理空虚、出行不便、照顾者负担大的问题,倡导人人关爱残疾人、无歧视的社会环境。
意义:
激发残障人自身潜力、提升残障人生活品质,切实缓解和解决残障人及其家庭面临的实际生活问题,努力为残障人创造有保障有尊严的生活; 我们采取“社工+义工”助残模式,为散居在社会基层的“孤、老、重”困难残疾人及家属提供喘息服务、康复指导和治疗、教育和就业指导、家庭服务、社交康乐活动、心理辅导、入户探访慰问、陪伴协助外出、以及整合和链接爱心资源等服务。
2、设计实施的方法与主要内容
通过小组、社区、个案等社会工作专业手法为本项目进行实施,同时兼用为机构社工提供培训和志愿者培训为服务对象进行服务。
3.途径、措施和手段:
目标 | 途径、措施和手段 |
目标1 | 建立1支30人的志愿者团队;制定志愿者管理办法、开展培训2次 |
目标2 | 开通服务热线1条;制定陪伴服务、出行服务、照顾服务记录表 |
目标3 | 服务有计划、过程记录、总结; |
目标4 | 建立有服务对象、社区、社会人士参与的互助平台 |
4、预期结果和完成进度
(1)预期项目成效
维度 | 指标类别 | 具体指标内容 |
1.服务对象层面 | 1.1贫困人群需求识别及服务设置 |
l 陪伴服务300次 l 助行服务200次 l 居家照顾服务100次 l 家属支持服务100次 |
1.2服务对象服务目标达成度 | l 服务对象服务目标达成度为90% | |
1.3服务对象对服务的满意度 | l 《生活满意度量表》前后测,生活满意度为90分以上的服务对象所占比例提升到90%。 | |
1.4服务对象需求/生活问题状况改善 | l 搭建“机构工作者+社工+大学志愿者”支持平台,50户服务对象供吃、行、医、用、陪护外出及日常安全的全方位服务。平台正常运转10个月。 | |
2.社区/社会层面 | 2.1贫困人群需求满足所需的社会资源掌握或改善的情况 |
l 建立残疾家庭服务资源库,汇编长沙市各类残疾人服务资源。 l 服务对象对资源手册中所列资源掌握达90%,利用率20%。 |
2.2贫困人群自助/互助能力提升及社会参与情况 |
l 建立街道层面互助小组1个,每季度聚会一次,共4次。 l 建立楼栋为单位的互助小组5个,每月聚会1次,共12次。 l 建立残疾家庭支持网络,通过多次参与社会活动,打破家庭封闭状态,提升残疾家庭社会参与的能力。 |
|
2.3参与/提出社会议题或公共事务改善计划情况 | l 联系两会代表,提交相关议案2份 | |
2.4社区共融/发展理念的传播/培养情况 | l 在项目实施区域,放置项目宣传专栏,项目实施期间开展4次社区专题活动。 | |
3.社工能力/专业发展层面 | 3.1培养社工对服务对象需求及社会问题的判断及分析能力 |
l 培养4名残疾人社会工作者 l 开展支持小组2个,累计14节 l 开展康乐小组1个,累计7节 l 开展个案辅导10人 l 开展社区教育、宣传活动10次 |
3.2发展长沙市残疾人社会工作,促进社会工作在残疾人服务中的应用 | l 开展长沙市残疾人社会工作小型研讨会2次,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在残疾人服务中的应用 | |
3.3参与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培养,引导社工专业学生参与残疾人服务事业 | l 与社工院校合作,在光爱之家建立残疾人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基地,为社工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岗位。 | |
3.4本土化、专业化社工服务模式/标准探索、推广情况(针对重点示范项目) |
l 编制《长沙市孤、老、重残疾人资源手册》,在广大服务对象和相关部门中发行100册以上。 l 撰写项目总结,形成孤老重残家庭服务的模式及经验总结报告1份, |
|
其他 | ||
(2)项目进度 项目运行半年来,已开展家庭探访60户,残友特别节日聚会、外出游玩、生日会、地铁行等12场活动;开展康复治疗指导、音乐学习以及“光爱乐园”残友自助等3期小组;开展情绪疏导、危机介入、康复指导、政策咨询、资源链接等个案服务66个,培育或扶持2个社区社会组织,总服务人次约600人次。 |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一、引言.......................................................2
二、项目的理论基础.............................................2
三、项目的目的/目标............................................3
四、项目的服务对象.............................................4
五、项目的流程安排........................................ ....4
(一)项目筹备期............................................4
(二)具体活动开展规划......................................5
(三)项目的总结评估........................................7
六、项目的评估分析.............................................7
(一)项目成效..............................................7
(二)项目问题..............................................8
七、项目改进的措施和建议.......................................9
参考文献.......................................................10
【摘要】 长沙市光爱之家助残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光爱之家)承接了由长沙市芙蓉区朝阳街道及长沙市助残机构转介的150名孤、老、重困难残疾人(家属),光爱之家采用“社工+义工”助残模式,为残疾朋友开展了一系列的“光爱乐园”活动,缓解残疾人(家属)心理空虚、出行不便、照顾者负担大的问题,倡导人人关爱残疾人、无歧视的社会环境。此活动增强了残友及其家属的社会支持网络,提升了他们的社会参与度,让他们变得更加自信,对生活更加乐观,更积极和社会接触;让残友家属得到了歇息的时间,缓解了他们常年照顾残疾人的情绪和压力;增强了残友的社会存在感,提高了残友的自我价值感和残友对社会的接纳度。
【关键词】 散居 社会基层 “孤、老、重”困难残疾人 家庭关怀
参考文献
[1]李晶.浅析长沙市残疾人供养服务购买模式.长沙:中文科技期刊,2010.
[2]程凯.加快建立重度残疾人专项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15.
[3]方舒.社区为本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研究.北京残疾人研究2013.
【摘要】 长沙市光爱之家助残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光爱之家)承接了由长沙市芙蓉区朝阳街道及长沙市助残机构转介的150名孤、老、重困难残疾人(家属),光爱之家采用“社工+义工”助残模式,为残疾朋友开展了一系列的“光爱乐园”活动,缓解残疾人(家属)心理空虚、出行不便、照顾者负担大的问题,倡导人人关爱残疾人、无歧视的社会环境。此活动增强了残友及其家属的社会支持网络,提升了他们的社会参与度,让他们变得更加自信,对生活更加乐观,更积极和社会接触;让残友家属得到了歇息的时间,缓解了他们常年照顾残疾人的情绪和压力;增强了残友的社会存在感,提高了残友的自我价值感和残友对社会的接纳度。
【关键词】 散居 社会基层 “孤、老、重”困难残疾人 家庭关怀
参考文献
[1]李晶.浅析长沙市残疾人供养服务购买模式.长沙:中文科技期刊,2010.
[2]程凯.加快建立重度残疾人专项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15.
[3]方舒.社区为本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研究.北京残疾人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