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ICP备112451047180号-6
论现代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设计---以张家界乡村景观设计为例
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化,人文景观的合理规划成为彰显农村资源特色,实现资源价值的主要手段,也是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和脱贫致富的可靠途径。然而,人文景观的不合理开发及利用也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土地被大量侵占、资源被巨大浪费、环境被严重污染,以及生态与文化景观特征迅速消失等等。因此,以新农村规划建设为契机,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下构建人文景观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模式,培育农村旅游发展新的增长点,已十分迫切。本课题选取张家界某乡村景观类型为调研对象,结合自然生态系统、工农业生态系统、居住生活系统,进行全方位的融贯整合研究。希望通过典型示范基地的建设,寻求农村规划建设中人文景观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人文景观模式、规划设计的探讨及人文景观的保护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我认为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当地自然生态和人文资源优势,以农村人文景观的特质作为重塑新农村面貌的景观元素,并把保护农村人文景观的措施作为规划与改造的一条首要的理论指导,那么农村特有的人文景观现象就会得到它们应有的归宿并焕发出新的生机。
关键词:新农村;人文景观;环境设计
目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绪 论 3
第2章 新农村规划与人文景观的关系 4
2.1 新农村的规划类型 4
2.2 人文景观的类型 6
2.3 人文景观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 6
第3章 新农村规划中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利用的现状--以张家界XX农村为例 8
3.1 新农村人文景观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8
3.2 人文景观开发利用的要求 13
第4章 现代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设计--以张家界XX农村为例 15
4.1 人文景观模式的探讨 15
4.2 统一的规划建设 15
4.3 文物古迹的应用 16
4.4 自然景观的应用 16
4.5 人文景观规划设计的探讨 17
4.6 人文景观的保护方法 18
结 语 19
参考文献 20
致 谢 22
第1章 绪 论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化,人文景观的合理规划成为彰显农村资源特色,实现资源价值的主要手段,也是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和脱贫致富的可靠途径。然而,人文景观的不合理开发及利用也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土地被大量侵占、资源被巨大浪费、环境被严重污染,以及生态与文化景观特征迅速消失等等。因此,以新农村规划建设为契机,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下构建人文景观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模式,培育农村旅游发展新的增长点,已十分迫切。本课题选取人文景观类型为调研对象,结合自然生态系统、工农业生态系统、居住生活系统,进行全方位的融贯整合研究。希望通过典型示范基地的建设,寻求农村规划建设中人文景观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
目前国内对于新农村规划真实理论的研究文章和著作都比较多。由文献[1-3]可知,基本上每一本新闻学原理著作,在论述人文景观利用有效性时都会提到整体保护利用的理论,对于整体利用的概念也是各有说法[4-6]。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我国正步入快速城市化时期。2005年北京市完成了新一轮总体规划的修编,2006年新年伊始,在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推动下,北京市的规划重点逐步转移到新农村规划中来。在北京市规委和农委的推动下,北京市掀起了新农村规划热。
然而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各地自然条件和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影响和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因素较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多样性。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多样性,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主要源于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值得注意的是,农村人文景观中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传统聚落等,具有脆弱性、易变形等特点,一旦变异,很难恢复。因此,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应作为发展新农村人文景观的重要主题,要尽可能防止农村人文景观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破坏,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为新农村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促进人文景观的开发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在这里,本文对新农村建设中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利用进行研究,在保护人文景观的同时将传统民居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 陈小亮.“反规划”理论在西部地区新农村规划中的应用[J].小城镇建设,2007,25(5):32-34.
[2] 马克明,傅伯杰,黎晓亚,等.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概念与理论基础[J].生态学报,2004,24(4):761-768.
[3] 俞孔坚.生物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J].生态学报,1999,19(1):8-15.
[4] 刘春香.城市化过程中的新农村规划[J].中华建设,2007(4):55-56.
[5]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景观设计师培训考试教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2749个村庄调查[J].农村金融研究,2007(8):10 -23.
[7] 胡静,许贤棠,谢双玉.论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11.
[8] 黄郁成,黄光文.论农村旅游开发的资源凭借.旅游学刊,2003.2.
[9] 尹振华.开发我国乡村旅游的新思路.旅游学刊,2004.5.
[10]钟晓辉,风景区人文景观建设—以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为例,2008:19-123-02
[11]祝自敏,胡希军,赵晓英.走有乡土特色的乡村景观规划之路[J].北方园艺,2 007,(8).
[12]攀宝敏,李智勇.安吉县竹业发展经验与启示[J].世界竹藤通讯,2003,(1).
[13]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2749个村庄调查[J].农村金融究,2007(8):10-23.
[14]朱铁华,倪锋.北京村庄规划:实践中的反思与追问[J].北京规划建设,2006(5):16-17.
[15]赵凯,李晖,朱雪.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云南省福贡县城空间扩张研究[J].热带地理,2008,28(6):529-533.
[16]祝自敏,胡希军,赵晓英.走有乡土特色的乡村景观规划之路[J].北方园艺,2007,(8).
[17]Fleischer Aliza.Tchetchik Anat Does rural tourism benefit from agricul- ture 2005(04) .
[18]Stephen M Wheeler The New Regionalism:Key Characteristics of an Emer- ging Movement 2002(03) .
[19]李月辉,胡志斌,高琼等.沈阳市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安全格局[J].生态学杂志 ,2007,26(6):875-881.
[20]李月辉,胡志斌,高琼等.沈阳市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安全格局[J].生态学杂志,2007,26(6):875-881.
[21]张峻.结合苏州博物馆新馆庭院设计谈景观设计中的新乡土倾向[J].华中建筑,2008,(1).
[22]Cánoves Gemma.Villarino Montserrat.Priestley Gerda K.Blanco Asunción Rural tourism in Spain:an analysis of recent evolution 2004(06) .
[23]张弢,苏婧.保护模仿再生——新农村建设中保持乡土景观元素的探析[J].林业科技,2008,22(4):126-129.
[24]俞孔坚,王志芳,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J].华中建筑,2005,(4):123-126.
[25]文爱平.俞孔坚.新农村建设宜先做“反规划”[J].北京规划建设,2006,24(5) :18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