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所列毕业设计(论文)资料均属于原创者所有,初衷是为大家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参考和学习交流之用。

毕业设计我帮你

江苏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

江苏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

本文先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外有关于城乡一体化的研究进行分析和对比,发现较早的文献对于城乡一体化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分析,文字描述的层面,近几年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的普及和飞速发展,计算机的运用,使得统计方法更多的运用于城乡一体化的

如需购买请QQ扫描右边二维码或者加QQ 3449649974 咨询 毕业设计(论文)代做请加QQ 2269757180 微信号:bylwwwww


  • 详细描述

    江苏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
    摘要
    我国自进入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来,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的方法与以往相比都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改变,然而坚持城乡一体化,坚持城乡统筹并深化改革,仍然是促进我国经济和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打破长期存在于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才能真正建设好江苏的城市与农村。江苏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带动区域,改革开放以来,其发展模式经常作为其他地区发展的良好参考范本。研究江苏区域城乡一体化,对于促进江苏省全面小康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人口城市化率,第三产业占比,平均互联网接入量,等指标,构建了一个包含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以及基础设施一体化的指标体系,来对江苏地区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评价。
    本文先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外有关于城乡一体化的研究进行分析和对比,发现较早的文献对于城乡一体化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分析,文字描述的层面,近几年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的普及和飞速发展,计算机的运用,使得统计方法更多的运用于城乡一体化的研究。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江苏2015年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发现江苏地区的城乡基础设施差距较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城乡文化水平体系构建不平衡等问题。然后通过对江苏13个地级市的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排序,发现其城乡一体化水平并非完全与江苏各个地级市一致,由此可知经济并非衡量地区城乡一体化的绝对因素,最后,根据得到的相关数据和结果,为江苏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江苏 城乡一体化 主成分分析 
     
    Abstract
    Since entering the new normal 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and method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compared with the past has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however, adhere to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still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moting China's economic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Only when we break the two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at have existed in our country for a long time, can we really build a good city and a rural area in Jiangsu. A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Jiangsu has always been a good reference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regions since its reform and opening up. Studying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Jiangsu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well-off society in Jiangsu province. This paper selects the rate of city population, accounting for third industries, the average index of Internet access, etc., to construct a index system includes economic integration, social integr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infrastructure, to evaluate the level of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t home and abroad, found in earlier literature studie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re more focu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text description level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popularity of the Internet, computer application, research the statistical method is applied more in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rough the measurement of the level of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Jiangsu in 2015, found in the Jiangsu area larger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basic facilities,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s not perfect, the problem of urban and rural cultural level system construction is not balanced. Then the level of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13 cities in Jiangsu to sort, found that the level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s not entirely consistent with the cities of Jiangsu, the absolute factors, the economy is not a measure of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data and results,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in Jiangsu area.
    Key words  Jiangsu area   Urban-rural integrati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理由 1
    1.3研究意义 2
    1.4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3
    第二章   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研究 6
    2.1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6
    2.2城乡一体化的相关概念 7
    2.3影响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因素 8
    第三章 江苏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现状分析 10
    3.1江苏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历程 10
    3.2江苏区域城乡一体化水平发展现状 10
    第四章 江苏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12
    4.1指标体系构建 12
    4.2主要指标解释 13
    4.3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测算 15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19
    参考文献 21
    附录 23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努力发展国家经济,提高经济水平。中国在2012年已经登上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宝座,我国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结构的改变,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的居民,其生活水平都在不断提高。然而,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也在不断加大,尽管国家在资源分配方面尽力缓解贫富差距的压力,然而有的地区收效甚微。江苏地区自苏南模式以来,城乡一体化水平一直位于我国前列,长三角地区己率先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在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了长三角地区到2015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2015年江苏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比较乐观,但是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依然没有实现,究其原因,是由于城乡差距依然存在。2014年,习近平通过视察江苏地区,了解各个地区的概况,为我们勾画一副打造新江苏的美好蓝图。在构想中,新建设的江苏省具有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几个主要特点。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江苏今后五年的发展取向、工作导向、奋斗指向是: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为服务“两聚一高”,聚焦江苏富民实践,江苏各地结合实际推进创新举措,加快富民步伐。如今,我国进入经济的新常态模式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放缓了步伐,对城乡一体化相关问题的探讨也就建立在这样的背景下。
    1.2研究理由
    研究城乡一体化发展,对于促进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具有要的意义,通过把城市和农村的居民生活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经济方面、文化方面、社会保障方面,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江苏省作为沿海临江城市,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由于江苏地区平原广阔,农业机械化程度也位于我国前列,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苏南模式为其他地方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模板。而江苏省十三个市作为一个整体,发展并不平衡,苏南,苏北之间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苏南地区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苏北地区。苏南,苏中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明显优于苏北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状况。中国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上参照江苏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情况比较多,特别是沿海地区,研究江苏十三个市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可以更好的为其他地方提供参考。研究的另一个理由是,江苏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都处于我国前列,各方面数据都比较完整,作者在江苏地区生活,对江苏地区相关城乡环境和发展水平也有一定的了解。
    1.3研究意义
    首先,本文对江苏省十三个地级市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评价,使得以后江苏区域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建设有了理论上的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各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不乏其独特之处,因此,在对江苏省城乡一体化研究时,不是对以前的理论进行的生搬硬套,而要结合当下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进行测度和研究。本文关于江苏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研究,结合了当下江苏地区的状况,具有实际意义。
    另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在江苏地区也体现出自身独有的特点。江苏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水平,始终走在我国前列,堪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典范。参考相关经济理论以及了解各地在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上的经验,可以发现位于发展列队靠后的国家或者地区,其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城市和乡村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地区的发展不仅需要农业部门的参与,还需要工业部门的配合,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的良性循环。江苏省位于我长江下游,地理位置优越,交通网络发达,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整体经济的发展相比于其他地区有明显的差别,对江苏省城乡一体化的整体发展水平及进行研究,不仅应证了相关经典理论,更丰富了对江苏省各个地方城乡一体化的实证研究。本文通过构建江苏省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衡量江苏省各地级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对于完善相关综合理论指标研究,具有促进作用。
    城乡一体化也关乎于江苏地区的整体发展布局与规划,通过形成“两横两纵”即沿江和沿东陇海线为横坐标,沿海和沿大运河线为纵坐标的空间格局,把坐标轴上的区域主要城市作为出发点,形成宁镇扬、锡常泰、沪苏通三大板块结合发展的格局,通过对江苏省各个区域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有利于找出区域发展的薄弱环节,针对发展的薄弱环节提出相应的可行的建议, 
    1.4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1.4.1国外研究现状
    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便有学者对城乡一体化进行研究。第一个提出“城乡融合”的观点是恩格斯,在他看来,城乡融合,就是把在城市生活中能获得的益处与在乡村生活能获得的益处尽数纳入囊中。他进一步将城市和农村之间关系演变历史总结为:城乡不均衡到城乡分割然后再发展到新的均衡与融合。在他看来,由于私有制的存在使得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关系对立。所以,想要达到城乡融合的目的,除非私有制在我们的世界不再存在。艾比尼泽•霍华德在其著作《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出了一种构想,该构想以城市和乡村一体化发展模式,田园城市中的居民们,既可以享受到城市的便捷舒适,又可以避免昂贵的管理费用,尽管20世纪60年代中期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实验并不理想,但是为后来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世界各地,如美国、俄国、澳大利亚等城市,均参照田园城市的卫星城模式进行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芒福斯通过从制度层面进行分析,认为是城市的发展加剧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在他看来,良好的制度才是解决城乡发展问题的关键。贝森(2012)在研究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地区的一体化水平后,再次审视区域一体化相关理论,并通过与欧盟国家,拉丁美洲国家和东盟国家的比较研究,得出霸权的制度可以促进自由主义为基础的一体化进程的结论。认为基础设施,外国投资,熟练的人力资源以及产业化的金融资源是实现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影响因素[1]。卡洛琳安德鲁斯(2016)从乡村交通安全,死亡人数的角度等方面和城市的差异比较,来对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评价[2]。
    1.4.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有关于城乡一体化的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以当时名噪一时的苏南模式为导向,江苏省一马当先提出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吴涛(2012)通过对陕西城乡空间布局,对当地一体化水平进行分析[3]。刘春峰(2012)用主成分和因子分析的方法,对重庆县域城乡经济进行衡量。[4]夏南凯,程上(2014)通过对浙江省的城镇化水平研究,侧面体现城乡一体化的水平发展状况[5]。张国平、籍艳丽(2014)采用层次分析法从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生活一体化、生态环境一体化方面对江苏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评价[6]。李江苏,王晓蕊,苗长虹(2014)采用综合指数法,对河南省18个地市进行城乡一体化水平和城镇化的质量进行分析[7]。吕丹,叶萌,杨琼(2014)通过选取非农人口比重指标,人均 GDP、工业废水排放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社会综合覆盖率等方面,采用熵值法的方法,对城乡一体化水平评价体系方面进行讨论[8]。张引,杨庆媛,李闯等(2015),以重庆市作为研究区域,采用层次分析的方法,通过发展水平和发展效率等28个指标,对重庆城镇化质量水平进行分析[9]。张欢欢,王祖山(2015)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我国整个大陆地区城乡一体化化发展质量水平进行测度[10]。肖向东和罗能生(2015)以中国多年省际的数据为研究数据,通过衡量各个区域城乡一体化水平,采用聚类分析研究的方法,对我国不同区域城乡一体化水平从变化规律及空间差异方面进行分析[11]。
    蔡瑞林、陈万明、岳丹丹(2015)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江苏省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了评价。他们经过分析认为,江苏近年来城乡一体化演变趋势表现为并不算陡峭的“U”字形,并提出了缩小城市和农乡之间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缩小城市和乡村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这三点建议[12]。刘洁敏、吕斌(2015)创立了三维的坐标体系,包括城市和乡村整体发展水平、城市和乡村间协调发展水平与时间的三个维度,对川渝两地城乡一体化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只有当一个城市的整体实力水平较高,并且其城市和乡村的发展之间差距相对较小的时候,才能说该城市具有比较理想的城乡一体化水平[13]。白永秀、宋丽婷通过层次分析结合方差决策的方法,对陕西地区县域城乡一体化进行分析[14]。柳江、程锐(2016)从三个方面对甘肃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评价,具体三个方面是经济一体化指标,社会一体化指标,基础设施一体化指标这三个方面。他们认为,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农村无论是在人力、物力方面还是财力、政策方面都和城市相比,都难以望其项背,通过分析其中的原因,他们提出的建议为:增加农业方面的投入产出比,以此来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水平,进而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通过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放宽体制方面的限制,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最后通过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省内都市圈来实现城乡一体化[15]。
    毕亚斐(2016)认为,尽管现在中国农村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农业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农村有关文化方面的建设和发展却比较缓慢,阻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步伐。作者研究了河南省中牟县的城乡文化一体化情况,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了解当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农村地区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并且嗜赌成风。据此,作者提出建议:认为政府首先应该重视农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通过丰富农村文化娱乐活动,从文化方面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而不是仅仅让城乡一体化停留在经济方面[16]。赵绪春,高菁,刘祎(2016)另辟蹊径,通过了解商洛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对城市规划现状进行了解分析,发现在城乡一体化中建设中,城镇建设示范规划、政府政策引导和城镇建设管理等各个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他们从问题出发,通过政府政策的制定方面、城镇建设示范方面和规划管理方面尝试寻找商洛地区城乡一体化的改造方法[17]。薛德升,曾献君(2016)构造了一个衡量人口方面的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其个数分别为3个和7个,通过熵值法的评价方法,对中国31个省的人口城乡一体化质量进行分析[18]。翻看以往作者的研究,他们对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进行评价时,基本都只从经济、社会、生活几个方面入手,而忽视了文化,网络等在评价城乡一体化发展状况时的重要地位。或者只是通过文字叙述,强调政策引导对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尽管文字运用得铿锵有力,但是没有用数据的事实论证显得苍白。因此本文选择数据分析与事实论证共同分析的方法,尽量使文章显得有血有肉。

    结论与建议
    根据对江苏各个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评价,综合总结排名靠前的城市间的发展模式,总结排名靠后的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状况,想要提出的建议如下,参考宁镇扬的跨区域帮扶发展的模式,在江苏形成以南京等都市圈为中心,跨界跨地区相向发展,互相促进城市和乡村多方协调沟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两地交界区域,偏离城市较远的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样不仅有利于当地城市形成小型卫星城市发展模式,而且便于跨地区的帮助与互相建设。其次增加对农村医疗的投入,完善相应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在宿迁等苏北地区,还有泰州和盐城等虽然城市建设水平靠前,但是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的地区。淮安,宿迁,连云港等地区可以参照宁镇扬同城发展的统筹合作发展模式,进行跨区域的城乡一体化帮扶建设。在互联网高度发达,飞速发展的今天,利用江苏地区发达的信息网络优势,加强各个区域之间的商品贸易沟通交流,使江苏十三个地级市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联系更加紧密。
    文化建设方面,减少关于苏南苏北等地区由于区域划分带来的地域歧视,城乡发展不协调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地域歧视,在江苏生活的几年,能够深刻体会到江苏地区地域歧视这一文化氛围,总的来说,就是苏南苏北互相歧视,由于各个地区语言也有差异,相比于苏州地区的吴语的婉转温柔,宁镇地区的语言算是慷慨豪迈,泰州地区的方言给人语速较快的感觉,况且在经济上苏南苏北差异较大,苏中处于两者之间的尴尬境地,文化与经济上的差异共同造成地域方面的歧视。应当明白,区域之间的经济文化水平或许有差异,但是通过理解和协作,可以使经济不太好的地方发展得更快。数据也显示,近年来,苏北经济发展迅猛,要是加上中部的扬州,南通和泰州的话,经济总量更是惊人。文化一体化的建设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城乡社会就业方面,要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能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业,为了保障城乡居民就业的公平公正,应当健全人口就业保障制度。通过扶持重点中心乡镇产业,加快县城企业建设,利用现有积极开发适合就业岗位,为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提供保障,加大力度扩展农民就近就业空间,使得农村地区居民能够就近就业。整合城市和乡村职业培训和教育资源,提供政府补贴以促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通过完善公共就业相关基本服务,保证城乡就业公平公正,获得同等信息咨询服务、享有同等的就业扶持政策、享受平等的劳动调解和仲裁服务、接受同等的培训指导,实现城乡工作者同工同酬,改善城乡工作者不平等的现状,另外,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其子女接受较为平等的教育,减轻农业转移人口压力。作为社会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社会就业保障,使得社会秩序更加安定,经济发展也更为有序。
    目前,江苏省下各个地级市发展仍不平衡,还有许多地区仍旧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期,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压力,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成还有一段距离。推动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增强老工业经济活力,促进资源型城镇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由于原本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分割管理的服务管理政策加剧了城乡之间的不平等性,唯有坚持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尤其是基础设施一体化,才能不断推动产业协调发展,社会经济共同繁荣。合理规划城镇布局,加大对农业农田的保护,关注产业集聚发展方向,调整村落分布形态,实现城乡建设和基础设施规划的有机衔接。以镇江市丹徒区高桥镇为例,雪地靴产业的聚集正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实现乡镇产品走出去的目标,同样,丹阳眼镜以产业聚集的方式,获得了良好的口碑,为当地眼镜行业的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为附近的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岗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转移人口就业难的问题。最后,在苏锡常、宁镇扬,这种跨地级市的互相帮扶的带动下,提高江苏省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水平,实现江苏地区的城乡一体化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Bessan Desire,Regional Integration Theory and its Practice in ECO1J11A Integration Process[D],吉林大学,2012
    [2]Carolyn McAndrews,Kirsten Beyer ,Clare E. Guse ,Peter Layde. How do the definitions of urban and rural matter for transportation safety? Re-interpreting transportation fatalities as an outcom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processes [J].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97 (2016) 231-241
    [3]吴涛.陕西省县域城乡一体化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2012.
    [4]刘春峰.重庆县域城乡经济统筹发展评价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5]夏南凯,程上.城镇化质量的指数型评价体系研究——基于浙江省的实证[J].城市规划学刊,2014(1):39-45.
    [6]张国平,籍艳丽.城乡统筹及其评价方法[J].南京社会学 ,2014,11:151-156.
    [7]李江苏,王晓蕊,苗长虹,等.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化质量协调度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4,34(10):70-77.
    [8]吕丹,叶萌,杨琼.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综述与重构[J].财经问题研究,2014(9):72-78.
    [9]张引,杨庆媛,李闯,等.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与比较分析[J].经济地理,2015,35(7):79-86.
    [10]王祖山,张欢欢.我国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测度[J].统计与决策,2015(6):49-51.
    [11]肖向东,罗能生.区域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测度及其聚类分析——基于中国2003-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D].安徽大学,2015.
    [12]蔡瑞林,陈万明,岳丹丹.基于因子分析的江苏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4):414-417.
    [13]刘洁敏,吕斌.2015,川渝地区城乡统筹水平演化特征分类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34(10):1266-1274.
    [14]宋丽婷,白永秀.陕西县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的区域差异评价[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65-72.
    [15]柳江,程锐.“新常态”下城乡一体化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石家庄经济学院报,2016,02:30-32
    [16]毕亚斐.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河南省中牟县为例[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01:11-13
    [17]赵绪春,高菁,刘祎.商洛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路径研究[J].商洛学院学报, 2016,03:75-79.
    [18]薛德升,曾献君.中国人口城镇化质量评价及省际差异分析[J].地理学报,2016,71(2):194-204.
    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