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ICP备112451047180号-6
太极推手新规则实施前的发展与现状
摘要:对太极推手传统理论与文化及现代推手的技术实践等进行研究,认为太极推手秉承了太极拳运动基本技术风格和文化特色,且具有含蓄、谦让、和谐的对练技术特征。为了太极拳推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应秉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侧重基层群众的推广和普及,有了群众基础太极拳推手运动才可以不断传承和发展。本文进一步阐述太极推手由侧重竞技比赛转变为侧重基层群众发展的必然性和太极推手在基层发展的意义,提出了在基层推广普及的具体策略,为太极推手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字:太极推手;新规则;发展
竞技太极推手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007年8月20日至24日,第四届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在河南焦作市体育中心举行,标志着太极拳运动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为了对太极拳整体队伍有一个更好的了解,笔者设计了竞技太极推手发展现状的调查问卷,并对其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将不符合要求的问题剔除或修改,最后确定问卷。共发出问卷220份(其中裁判员25份,教练员45份,运动员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95份(其中裁判员22份,教练员42份,运动员131份),有效回收率为89%。通过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13.0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总结
太极拳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太极推手作为一种攻防竞技化的实践,违反了太极拳运动的规律,也违背了传统太极推手的技术原理。太极推手是太极拳的重要的技术内容和主要的运动形式,也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本文认为,应该本着保护与尊重、继承与发展并重的原则,认真分析和研究太极推手项目成熟与发展的规律,合理的发挥太极推手在健身、休闲、娱乐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才能使其不断朝着健康、合理和科学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子明. 陈氏世传太极拳[M]. 南京:中央国术馆审定并出版,1932:84.
[2] 徐致一. 吴式太极拳[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0:122.
[3] 孙剑云. 孙氏太极拳剑[M]. 太原:山西科学出版社,2002:128.
[4] 顾留馨. 太极拳术[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294.
[5] 向恺然. 我研究推手的经过[J]. 上海鉴泉太极拳社社讯,2004:18.
[6] 郝少如. 武式太极拳[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7] 董英杰. 太极拳释义•自序[M]. 上海:上海书店,1987:46.
[8] 武冬. 太极推手中的传统文化内涵[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17(4):13-17.
[9] 苏宝荣. 《说文解字》今注[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364.
[10] 陈鑫. 陈氏太极拳图说[M].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1] 王宗岳. 太极拳谱[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56.
[12] 李连杰受聘武搏会形象大使,力争太极2020年奥运[EB/OL]. http://sports.省略/20100826/n274494468.
shtml.
[13] 杨新. 太极推手锻炼对中老年女性机体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404.
[14] 陈微明. 太极拳遗著汇总[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187.
目录
前言 3
1“传统”与“现代”太极推手理论与实践上的冲突 5
1.1套路式“对练”是太极推手运动的基本属性 5
1.2太极推手“竞技化”定义的出现 6
1.3太极推手竞技化实践中遭遇尴尬 6
2 竞技太极推手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6
2.1调查结果 8
2.2分析 8
3.1有“礼让”才有先后次序 11
3.2以“意让”树立强者心态 11
3.3“力让”是必须坚持的太极推手柔劲 12
4对太极推手的竞技化实践的反思与建议 13
4.1本应得到保护与尊重的太极推手传统 13
4.2太极推手“竞赛”未必可行 13
4.3发挥太极拳及推手的健身作用,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繁荣发展 13
4.4规范形式,明确定义,提升科学化的运动层次 13
4.5探索太极拳的“技击”属性,关注“太极散手”的挖掘与整理 14
总结 15
参考文献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