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ICP备112451047180号-6
一例胰岛素瘤患者的护理方案设计
一、设计(报告)研究意义
胰岛素瘤(insulinoma)又称胰岛β-细胞瘤,是一种以分泌大量胰岛素而引起发作性低血糖症候群为特征的疾病,为器质性低血糖症中较常见的病。为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以临床病例为主要研究内容进行研究。
二、设计(报告)主要研究的内容、预期目标
(一)主要内容
研究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相关的护理治疗措施。
(二)预期目标
通过对该患者的护理,总结经验,同时将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
三、设计(报告)的研究重点及难点
(一)研究重点
如何为一名胰岛素瘤患者制定护理措施,治疗措施以及发病原因和诱因
(二)研究难点
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四、设计(报告)研究步骤(进度安排)
7月至8月 选题、进行毕业设计的构思
8月至10月 查阅文献、病历资料、
10月至12月 在带教老师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病例,制定护理方案并实施护理
1月至2月 总结对该患者的护理经验,完成毕业设计初稿
2月至3月 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反复修改后定稿,打印装订毕业设计文稿
5月 完成答辩,确定成绩
目录
前言1
1 病例资料 1
1.1 一般资料1
1.2 健康史1
1.3 身体状况1
1.4 辅助检查1
1.5 入院诊断1
1.6 治疗措施2
1.7 治疗效果2
2 护理措施2
2.1 术前护理2
2.2 术后护理2
3 护理小结3
参考文献 3
致谢 3
前言
胰岛素瘤(insulinoma)又称胰岛β-细胞瘤,指因胰岛素β-细胞瘤或β-细胞增生造成胰岛素分泌过多,进而引起低血糖,其胰岛素分泌不受低血糖抑制。低血糖症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血糖浓度低为特点的综合征,一般以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2.8mmol/L(50mg/dl)作为低血糖症的诊断标准;临床症状和体征主要为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和中枢神经系统受抑制表现。胰岛素瘤常有典型的Whipple三联征表现,即:低血糖症状、昏迷及精神精神症状,空腹或劳动后易发作[1]。
1 病例资料
1.1 入院记录
姓名:罗柳岸 籍贯:湖南省长沙市
性别:男性 年龄:65岁 婚姻:已婚
1.2 健康史
1.2.1 主诉 患者精神状态较差,活动无耐力,食欲,睡眠质量较差。
1.2.2 现病史 患者于入院前1个月余,常发生发作性饥饿,心慌,视物不清、行走不稳,甚至意识模糊,发作时不伴有肢体抽搐,眼口歪斜、大小便失禁等,无恶心、腹痛腹泻等,未予诊治,近5天以来,上述症状发作频繁,于进食后可缓解,发作时曾有一次查血糖为2.5mmol/L,进食缓解后未复查血糖
1.2.3 既往史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目前用药不详,自诉血压控制尚可,否认肝炎结核糖尿病等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1.2.4 家族史 其妻子,无职业,血型不籍贯湖南长沙市,身体健康,患者家族成员均无此疾病。
1.2.5 过敏史及输血史 无过敏史及输血史。
1.3 体格检查
T36.5,P78次/分,R19次/分,Bp1525/80mmHg,BMI31.8kg/m[sup]2[/sup],查体合作,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眼睑无水肿,巩膜无黄染,伸舌居中,颈软,气管居中,心肺未及异常,腹软,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未见明显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1.4 辅助检查
1.4.1 血常规 白细胞5.85×109/L;红细胞2.83×1012/L;血红蛋白85.50g/L;血小板203×109/L;提示中度贫血。
1.4.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59.0sec;纤维蛋白原6.06g/L;凝血酶原时间1.63;凝血酶原时间19.40sec均延长。
1.4.3 痰培养 铜绿假单胞菌,阳性(+)。
1.4.4 胃液隐血实验 阳性(+) 提示胃有出血。
1.4.5 肝功能 总蛋白56.60g/L;白蛋白31.80g/L;均偏低,提示低蛋白血症。
1.4.6 OGTT+IRT 0分钟 30分钟 60分钟 120分钟 180分钟 240分钟 300分钟血糖 2.68 4.9 6.52 7.0 3.29 2.32 2.5 mmol/L 胰岛素 64.26 169.8 89.65 110.47 29.67 86.08 45.58 uU/L。
1.5 入院诊断 胰岛素瘤
1.6 治疗措施
1.6.1 全身麻醉下行单纯肿瘤切除术
1.6.2 以生长抑制素治疗,全身或局部化疗,同为素标记的生长抑素治疗
1.6.3 纠正低血糖
1.7 治疗效果 手术效果明显,营养良好,发生低血糖次数减少。
2 护理措施
2.1 术前护理
2.1.1 监测血糖 遵医嘱监测空腹血糖及3餐后2H血糖,并认真记录,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时应随时监测,术前进行血糖测定,以便肿瘤切除后进行血糖对照。
2.1.2 预防低血糖反应 由于胰岛素瘤细胞分泌大量的胰岛素,在饥饿,劳累及精神紧张等诱因下,容易导致低血糖发作,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头晕,心悸,多汗,软弱及有无饥饿[2]。
2.1.3 加强营养支持 补充维生素及葡萄糖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增强机体抵抗力。
2.1.4 定时给患者翻身、拍背 予以睡气垫床,勤换衣服,保持床单位清洁及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的发生。
2.1.5 术前引流管的准备 术晨插胃管,导尿,灌肠,做好胃肠道准备,以利于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2.1.6 注意防寒保暖 预防感染。
2.2 术后护理
2.2.1 体位 全身麻醉未清醒前予去枕平卧位6h,头偏向一侧,以防因呕吐引起窒息等并发症,清醒后抬高床头30度,有利于呼吸,引流和抗感染。
2.2.2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3L/min,并持续心电监护及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及各引流管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状,准确记录24h液体出入量。
2.2.3 严密观察血糖的变化 血糖,胰岛素释放曲线,胰岛素抗体恢复情况是评价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术后每小时监测血糖1次,稳定后每4小时监测血糖1次,3d后改为8h监测血糖1次,根据血糖的变化额调价液体中加入胰岛素的量,促进胰岛素功能的恢复。
2.2.4 预防肺部感染 予氨溴索30mg加生理盐水5ml超声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有利于痰液咳出。
2.2.5 活动指导 术后第1,2天鼓励患者做起床上活动,第3天协助患者下床活动,以促进胃肠功能的早日恢复,同时可防止压疮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2.6 引流管的观察 术后妥善固定各引流管,并保持通畅,观察各引流管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术后第3天病情稳定后拔出导尿管,禁食期间每天做口腔护理2次,术后第5天肠蠕动恢复,肛门已排气,予停胃肠减压。
2.2.7 饮食指导 胃管拔除后当天给予饮少量温开水多次,患者无不适,次日给予少量萝卜汤和米汤,无不适逐渐加量,术后第7天进半流质饮食,第10天过度到普通饮食。
2.2.8 预防术后并发症
2.2.9 定期复查
3 护理小结
鼓励患者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忌烟酒。饮食应以清淡而富有营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牛奶、甲鱼等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蛋白质和易消化的滋补食品。少吃油腻过重的食物;少吃狗肉、羊肉等温补食物;少吃不带壳的海鲜、笋、芋等容易过敏的"发物";少吃含化学物质、防腐剂、添加剂的饮料和零食。忌食过酸、过辣、过咸等刺激物。让患者学会自测血糖浓度,定时检测患者血糖,注意观察患者空腹及发病时血糖,掌握病人低血糖发病规律,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通过护理该患者,让我收获了很多,护理时特别注意到的心理问题,因为是老人家所以针对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我体会到护士接触病人的机会最多, 护士的言行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影响较大。能解除病人焦虑、孤独的心理是护士重要职责所在。帮助老年病人认识、处理好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关键。护士工作质量直接影响老年病人的心理状态。因此, 护理人员不仅要熟悉老年病人的心理状态, 还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才能获得病人信赖, 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 愉快地接受治疗, 配合治疗, 使之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李映良,刘正人,武彪,邹志森,万仁华.胰岛素瘤20例临床分析[J].实用床医学.2010.1(2):221-232.
[2] 厉胜.胰腺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影像学特性及外科治疗[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2(1)1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