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ICP备112451047180号-6
论李碧华《胭脂扣》中如花形象的悲剧性
摘要
李碧华的作品并不是郎情妾意的浪漫爱情故事,而是在描述浪漫爱情之后用犀利的笔尖划破爱情的假象,并且针对男女之间的情爱进行无情且辛辣的描述。在《胭脂扣》的最后,如花发现十二少并没有殉情,而是苟且偷生度过了几十年,这也击碎了如花内心中与十二少生死相守的美梦,也让读者在最后一击中得到感悟。总体来说,李碧华笔下的爱情故事都蕴含着非常深厚的悲剧力量,具体来说,《胭脂扣》中的如花悲剧性体现最明显。本文尝试通过分析如花悲剧性的具体体现来进一步挖掘其悲剧的根源,并简要分析《胭脂扣》中如花的悲剧性的体现、《胭脂扣》中如花的悲剧根源以及《胭脂扣》展现如花悲剧的艺术手段。
关键词:《胭脂扣》;如花;人物形象;悲剧性
目 录
摘要 1
引言 2
一、《胭脂扣》中如花的悲剧性的体现 2
(一)对于爱情的理想主义 2
(二)对于爱情的彻底绝望 3
(三)用毁灭的方式来维护爱情忠诚 3
二、《胭脂扣》中如花的悲剧根源 4
(一)矛盾性——爱情追求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4
(二)私欲支配——人性深处所蕴藏的私欲 5
(三)真实人性——毁灭性的力量 5
三、《胭脂扣》展现如花悲剧的艺术手段 6
(一)巧妙的结构安排 6
(二)精心的氛围营造 7
(三)非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7
结语 8
参考文献 9
参考文献
[1]张晓宇.浅探李碧华作品中的悲剧主题——以《胭脂扣》和《青蛇》为例[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23-24
[2]饶秋晔.消费时代下女性身体创伤写作分析——以《胭脂扣》为例[J].名作欣赏.2015(02):44-46
[3]王菁.“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浅析《胭脂扣》中李碧华写作特点[J].才智.2010(09):45-46
[4]黄梅.“渐老芳华、爱火未减、人面变异”——论《胭脂扣》中的两性书写与香港意识[J].美与时代(下).2010(05):23-25
[5]刘月华,易小会,于晓楠.从《胭脂扣》浅析李碧华的女性主义[J].文学界(理论版).2010(10):56-58
[6]徐焕焕.颠覆中的背叛与挚爱中的争执——浅谈李碧华小说中的爱情主题[J].当代小说(下).2010(04):23-27
[7]贾颖妮.李碧华言情小说中的人性书写[J].江汉论坛.2009(12):67-68
[8]孙绍荣.社会性别文化下女性的自我迷失[J].电影文学.2009(22):89-90
[9]容嵩.意味深长的人生悲剧——读方方《桃花灿烂》有感[J].小说评论.1992(01):91-92
[10]吴璇.痴的境界——浅谈《胭脂扣》中如花的形象塑造[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02):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