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ICP备112451047180号-6
浅谈中西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冲突
摘 要
随着国与国之间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走到一起,由于文化观念不同交际必然会出现障碍,文化冲突的事例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避免文化冲突。本文从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出现的文化冲突入手,分析了其中的文化冲突对跨文化交际所带来的影响,并对文化冲突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提出了跨文化交际培养。旨在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使之成为未来世界所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能力;
目 录
摘 要 I
引言 1
1 跨文化交际的概述 1
1.1 跨文化交际的内涵 1
1.2 跨文化交际的意义 1
2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体现形式 2
2.1 隐私方面的冲突 2
2.2时间观方面的冲突 2
2.3客套语方面的冲突 3
2.4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 3
3 文化冲突现象的产生原因探究 3
3.1思维模式存在差异 3
3.2行为规范各不相同 4
3.3价值取向不同 4
3.4语用迁移造成影响 5
4 文化冲突的解决方法—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5
4.1转变教师的观念 5
4.2 改进学生学习的方法 6
4.3 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6
4.4 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 6
结 论 7
参 考 文 献 8
后 记 9
结 论
中西文化之间虽然存在不少冲突但这种冲突只是暂时的文化的共融是可能并且是一定的。“ 文化和合”应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根本原则。了解双方文化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将各种文化进行融合及理解避免出现笑话或尴尬。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必须了解中西文化的各种差异。结合课堂文化教学,学生在语言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感知能力与鉴别能力,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社会发展中的传统历史的沉淀,是一个永久性的社会现象。随着中国和各国之间更密切的交流,在世界上,跨区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社会交往也越来越多。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加强文化的适应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当了解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排除消极思想观念转移的可能性,从而使自己更有效的进行跨文化沟通。
参 考 文 献
1、毕继万: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年01期.
2、程晓莉: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3、董耐婷: 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反思[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9年05期.
4、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1年第22卷
5、高永晨: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问题、视域与价值[J]学海 , 2001年06期.
6、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06期.
7、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J],外语研究,1994年12期.
8、(美)Jeffrey Edmund Curry:国际商务谈判[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9、贾玉新:美国跨文化交际研究[J]外语学刊 , 1992年03期.
10、李健、李肠:商务沟通[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
11、李炯英: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20年述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12、吕维霞、刘彦波:现代商务礼仪[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 第04期.
13、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J],绥化师专学报,2003年第01期.
14、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8卷第6期.
15、张向阳: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20年:回顾与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01期.
16、朱爱秀:对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新认识[A],华东师范大学,硕论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