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ICP备112451047180号-6
浅谈见义勇为的法律性质
[内容摘要]: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和法制观念的加强。见义勇为近几年来频频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社会问题,要求对其立法以保护见义勇为者合法权益的呼声不断。人们呼吁进行立法以保护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见义勇为立法属道德法律化范畴,有着可能性、必然性和现实性。见义勇为是人类社会的高尚义举,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备受人们的赞赏。“见义勇为”这一行为是在社会上应当得到大力提倡,是寓情寓理寓法寓德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弘扬正义的体现。我国古代有关见义勇为的立法实践对我们有着借鉴作用。对见义勇为立法应有完整的理解,包括刑法、民法上的相关规定,但最主要的是制订专门性法规来保护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见义勇为 利益 道德 法律责任
目录
摘要与关键词1
案情简介3
一、见义勇为的概念和构成要件4
(1)见义勇为的概念4
(2)见义勇为的构成要件4
二.见义勇为与正当防卫的分析5
三.因见义勇为而致损害的救济方法6
四.我国对见义勇为进行法律界定的现状7
(1)法律界定的内容和形式不一7
(2)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权威的法律界定7
(3)要求进行国家立法的呼声不断7
五.对见义勇为进行法律界定的必要性7
六.关于见义勇为的立法思考8
参考文献9
结束语9
致谢10
[前言]:在一个多元的社会里,法律上的义务是清晰的,而道德上的判断是多元的。近几年来,人们在对见义勇为勇士舍己为人、奋不顾身、勇斗歹徒或者毅然与自然灾害及其它危险作斗争,以保卫国家、集体以及他人生命、财产的英勇事迹进行赞誉的同时,有时又往往对英雄事后流血又流泪的悲凉情形而深感惋惜、无奈和迷惘。如何对见义勇为勇士的行为进行确认,对其损害进行救济,充分保障其合法权益?见义勇为者保护了他人利益,自己受到很大伤害却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与奖励。对待此类问题我国法律并无十分明确的解决办法,时至今日,见义勇为作为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更具有广泛的思想基础和现实意义。
见义勇为立法的意义不仅在于使见义勇为者个人合法权益得到保护,而且通过保护个人增强人们的社会安全感。有了安全感,才更能够见义勇为,这样的良性循环应是我国法律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论语•为政》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法理学》《法律援助条例》
[3]胡志鑫:《见义勇为与相关概念分析》
[4]中顾网:《见义勇为的法律性质及其损害救济》
[5] 吴汉东:《法律的道德化与道德的法律化》
[6] 刘作翔:《法律与道德:中国法治进程中的难解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