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所列毕业设计(论文)资料均属于原创者所有,初衷是为大家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参考和学习交流之用。

毕业设计我帮你

精准培训视域下贫困县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构建研究

精准培训视域下贫困县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构建研究

本文所使用的部分相关政策文件资料,以及隆德县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统计、明细数据,来源于隆德县就业局、人社局、农业农村局、隆德县人民政府、隆德广电、隆德发布等权威平台公开的信息渠道中所获取,以及包括所获取到隆德县关于培训的一些资料和文件,

如需购买请QQ扫描右边二维码或者加QQ 3449649974 咨询 毕业设计(论文)代做请加QQ 2269757180 微信号:bylwwwww


  • 详细描述

    精准培训视域下贫困县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构建研究
    1绪论
    1.1研究背景
    自2016年以来,无论是中央提出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乡村振兴战略”,都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做出了重要指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支持培训,实施了“阳光工程”、“雨水工程”、“星火计划”、“春潮行动”、“求学圆梦行动”等一系列农村劳动力培训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我国的学者近年来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研究逐渐加以重视,提供了多样化的培训需求、内容及形式等等资源加强对劳动者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对建设美丽乡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2020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来看:2019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较上一年减少1109万人,下降66.8%;贫困发生率0.6%,2019年各省贫困发生率普遍下降至2.2%及以下。这些数据足以看出,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收入及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已经脱贫,贫困地区的面貌也大幅度改善。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在保持和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上,要全面完成脱贫任务,就必须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要坚持精准扶贫,推进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进一步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集中发力,狠抓政策落实,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而要落实全面脱贫目标,就离不开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培养懂文化、会技能、有创新的农村劳动者。
    近年来,宁夏隆德县积极响应和充分利用国家脱贫攻坚的伟大历史契机,变区域劣势为发展优势,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狠抓责任、政策、工作“三个落实”,积极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于2019年4月份正式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在2018年,隆德县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增强农村劳动力内生动力等等实际行动,使得全县减贫成效显著。截至目前,隆德县中的城关镇、咀头村等70个贫困村达到了脱贫出列标准,贫困人口实现了家庭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国家脱贫标准,实现了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目标。但隆德县仍有不足之处,例如存在剩余贫困劳动力因病、因灾或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等原因尚未达到脱贫标准;在培训方面存在“凑班”现象、培训内容针对性不高、培训效果不明显、培训学时不够、培训需求分析缺乏针对性、培训体系不完善、培训效果评估缺乏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隆德县推进乡村振兴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隆德县需要把“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摆在重要位置,在巩固已有的脱贫攻坚成绩下,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积极推进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工作,激发农村劳动力的内生动力。
    在劳动力的培养和自我发展方面以及在农村劳动力发展过程中一些专业化的技能方面的学习培训较为欠缺,导致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减缓了经济发展速度,因此在开展乡村经济发展中应该将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提高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的选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通过借助主要相关理论、文献查阅、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分析和探讨在精准培训视域下隆德县在农村劳动力培训发展过程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后文从选择培训主体、完善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与实施、开展培训效果评估、提供培训保障方面建构相应的培训体系提供理论基础,从而向其他县域的培训工作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论参考。
    1.2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研究目的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指出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培训,通过提供相对应的培训方式,农村劳动力可以快速掌握相关职业技能,促使人力资本的增加,获取就业创业良性发展。但由于我国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地带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仍存在不足之处,导致出现农村劳动力培训需求缺乏针对性、培训计划不完善、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效果评估环节薄弱等问题。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以贫困理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培训需求理论和培训效果评估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在精准培训提出的背景下,通过文献资料、理论基础,结合访谈,分析参与培训的农村劳动者目前面临的培训现状如何、,农村劳动者的培训需求、培训效果满意度等,以了解农村劳动者在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针对实际情况构建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从而为其他县域的培训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1.2.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文主要是从隆德县的培训需求、培训模式和培训实效等几个方面分析是否对农村劳动力实施有针对性的措施,分析农村劳动力总体情况,通过访谈形式使本文具有说服力,也为其他贫困县域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虽然国内外有很多学者对农村劳动力培训进行了不少相关方面的研究,也相继出现了许多学者进行了精准培训方面的研究工作,而且我国在近几年非常重视如何加快落实乡村振兴发展,这也成为了许多研究者们热点关注和讨论的话题,但基于精准培训视域下对贫困县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选取宁夏隆德县为案例,可以从这一新的视角来补充其不完善的培训体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已有的研究视域,有利于丰富培训与开发的基础理论。
    (2)现实意义:
    由于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本身具有很强大实践性,有关其培训体系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实际培训工作提供参考。通过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供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的一系列措施的解决办法,可以更好更快的促进其培训工作的发展,从而有助于解决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地带的农村劳动力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有利于开发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资源,加快推进美丽新乡村经济建设,提升农村劳动力生活质量和水平,助推中国在2020年前实现精准脱贫目标,并且还可以帮助更多的相关研究者丰富自己的研究。
     
    1.3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以宁夏省固原市隆德县为典型案例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现状展开研究,分析培训需求、培训对象及主体、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培训效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精准培训”工作推进下完善农村劳动力精准培训体系,使得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以激发农村劳动力内生动力,进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顺利发展。
    本文从四个部分进行系统梳理,第一,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及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第二,通过图书、期刊论文、硕博论文、等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资料,科学界定本文提出的精准培训、贫困县、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的相关概念,并阐述构建培训体系的重要性。第三,以宁夏隆德县为例,在已有的相关数据资料信息掌握下,了解并分析当地农村劳动力培训现状,包括培训需求分析、培训模式、培训师资、培训内容及培训效果等等资源和因素,分析培训存在的问题。第四,针对该县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充分汲取国内外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多角度为构建精准培训体系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这部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3.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系统查阅并学习近五年(2016年及以后)国内外关于农村劳动力相关培训近况及理论研究的文献、期刊资料,对要表述的核心观点进行提炼并做简要总结,运用文献中研究结论和研究成果作为本论文的有力支撑。同时,通过收集、整理近几年在国家相关培训政策文件及相关数据资料的公布下宁夏省、固原市、隆德县相关培训政策及文件,以支撑论文选题的科学合理性。
    (2)访谈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电话访谈的形式对宁夏隆德县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现状进行调查,访谈主要内容涉及培训需求分析、培训主体情况、培训环境和资源因素、培训转化、培训效果满意度、培训保障等方面,对访谈收集到的信息数据及结果展开分析,了解学员的文化程度、年龄构成、培训主体类型等基本信息,及相关部门对农村劳动力培训过程管理和采取的措施;分析学员的培训需求、培训过程涉及的培训主体选择、参与培训的意愿程度、培训内容和模式、培训频率和费用、培训机构开展情况、培训效果满意度等系统把握宁夏隆德县农村劳动力目前的培训现状和培训实践过程存在的局限、不完善之处,为后文构建相应的精准培训体系提供对策和建议。
    (3)案例分析法
    如何激发农村劳动力内生动力是我国目前现阶段社会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宁夏省固原市隆德县通过资料收集、访谈调查等方式分析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展开用人单位实际用人需求的培训活动,从而构建合理、行之有效的培训体系,有效解决培训存在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其他县域在此方面如何解决提供了参考价值。
    1.4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设计
    1.4.1研究思路
    本文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置于精准培训视域下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查阅国、内外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方面的文献,回答什么是精准培训,什么是贫困县,什么是农村劳动力培训,介绍宁夏隆德县的农村劳动力当前职业技能培训处于什么状态,主要从培训需求分析、培训对象及主体、培训模式、培训师资、培训频率及费用、培训机构开展情况、培训效果这几个方面了解存在哪些问题,根据这一主要线索展开一系列的阐述。总体上,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顺序,从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述及研究方法等来介绍本论文要研究的重点,以隆德县为例,介绍该地在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工作现状,主要通过电话访谈和收集到的相关资料的方式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总结培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并对其他县域提供借鉴和经验。
     
    目录
    1.1研究背景 2
    1.2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2
    1.2.1研究目的 3
    1.2.2研究意义 3
    1.3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
    1.3.1研究内容 3
    1.3.2研究方法 4
    1.4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设计 4
    1.4.1研究思路 4
    2.1相关概念的介绍 4
    2.1.1精准培训的内涵 4
    2.1.2贫困县 5
    2.1.3农村劳动力及农村劳动力培训 5
    2.2相关理论基础 5
    2.2.1贫困理论 5
    2.2.2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6
    2.2.3培训需求理论 6
    2.2.4培训效果评估理论 6
    2.3国内、外文献综述 7
    2.3.1国外研究综述 7
    2.3.2国内研究综述 7
    2.3.3国内、外研究总述 8
    3.1隆德县概况 8
    3.2农村劳动力培训现状分析 9
    3.2.1 资料和数据来源 9
    本文政策文件内容清单 9
    3.2.2隆德县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总体情况 9
    3.2.3隆德县关于劳动力培训的进展状况 10
    3.3隆德县现有农村劳动力培训存在的问题 12
    3.3.1培训工作宣传不到位,降低了培训实际参与率 12
    3.3.2农村劳动力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13
    3.3.3缺乏对培训需求的系统性分析 13
    3.3.4培训效果评估不完善,缺乏培训后续跟踪服务 13
    3.3.5培训资源匮乏,阻碍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14
    4.1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构建思路 14
    4.2培训体系构建的原则 14
    4.3构建精准培训体系框架 15
    4.4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构建 15
    4.4.1选择培训主体 15
    4.2.2完善培训需求分析 16
    4.2.3科学制定培训计划 16
    4.2.4实施培训计划 18
    4.2.5培训转化 18
    4.2.6开展培训效果评估 18
     
    2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2.1相关概念的介绍
    2.1.1精准培训的内涵
    精准培训的核心在于“精准”二字,是指改变以往通用的培训内容及方式,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要实施定向精准,具有针对性。而本文提出的精准培训是指从当地实际出发,针对不同主体农村劳动力的培训需求和培训目标,设置不同的培训形式和培训课程,以问题为导向,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从精准分析培训主体的能力特征、能力素质结构、差异化;精准掌握培训需求;精准设计培训课程、精准做好培训工作及精准评估培训效果等四方面构建精准培训体系,通过“因材施教”、“因需展培”,实现农村劳动力的精准培训目标。
    2.1.2贫困县
    贫困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贫困落后。其中首先是经济方面的落后,其生活水平低于贫困标准线,即社会所接受的的最低生活水准。贫困县又被称为扶贫工作重点县,是国家帮扶贫困区域而设立的一个标准。目前我国共有国家级贫困县585个,其标准是依据当地人均纯收入划定的。
    贫困县大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其中革命老区、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数量较多。我国贫困县大多存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地域偏远、信息闭塞、教育和培训落后、土地干旱等特征,其中有一部分地区已不适合人类居住生存,环境极度恶劣。但贫困县的自然资源充足、劳动力资源丰富等潜在优势,为贫困县的扶贫开发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隆德县作为典型脱贫致富的示范,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其他仍在继续脱贫路上的贫困县域在培训工作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2.1.3农村劳动力及农村劳动力培训
    马克思指出:“我们把劳动力和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这句话的含义是说劳动力是属于劳动者所有的,必须依附在劳动者身上,不能脱离劳动者独立存在,劳动力是属于劳动者潜在具有的劳动能力。而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将劳动力视为一种人力资本,指人对自身人力资源的开发,投入使用所形成的劳动能力和经营能力。而农村劳动力是指在农村里年龄在16周岁以上且经常参加集体经济组织活动及家庭副业为劳务的劳动力,它能够创造社会经济价值。
    培训,顾名词意指培养+训练。培训主要是指借助学习性的活动,有计划地为劳动者传授相应的工作知识、技能,并促使其形成合理的工作态度,促使劳动者可以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从而满足组织的持续发展的目标。培训的关键目标在于促使劳动者可以更好地掌握技能、知识,并形成良好的态度,从而在工作中将上述各个元素转为绩效,并更好地胜任相关工作,以提高劳动者岗位适应性。
    农村劳动力培训是指为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通过加强技术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和培训,使得他们能够提高具备从事生产劳动的技能和市场的适应能力。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基本分为两类:一类为农业的职业技能培训,一类为非农的职业技能培训。而本文主要是对从事非农的职业技能培训展开研究。
    2.2相关理论基础
    生活在当今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不管是企业还是劳动者本身为了应对变化的市场保持竞争力,需要不断汲取,持续创新新理念、新技术,而培训就是最好的应对策略。本文以贫困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培训需求理论及培训效果评估理论四方面进行综述,为后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2.1贫困理论
    贫困的定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对贫困概念的本质及造成贫困因素的认识不断随着时代的更新及发展,贫困的定义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
    马克思最早在其《资本论》中将贫困定义为“生产资料贫困、生活条件贫困及精神贫困”,讲述了贫困者贫困来源于资本、地租和劳动者的分离。199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在《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一书认为贫困是人自身基本能力的被剥夺,人失去了对机会的选择权利,强调贫困不再单纯以收益来衡量,而是更深层次的个人能力的是否获得、是否得到提升,比如接受更好的教育或者培训,以贫困者自身的生存状态作为研究贫困问题的立足点。1960年,在《人力资本投资——一个经济的观点》中,西奥多·W·舒尔茨对贫困的认识从外部环境因素转移到人的自身上去寻找原因,提出了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富或资本存量的多寡。因此,贫困的根源在于人力资本的质量。要摆脱贫困,要做到的必须是提高人口质量,增进知识和技能,提高人口的素质。
    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提出关于贫困的内涵,世界银行在《世界发展报告》中,逐步明晰贫困的定义。在此基础上,我国相继提出了解决贫困的理论,如发展型能力扶贫理论、能力贫困理论、反贫困理论等为实现脱贫提供理论研究基础和价值。
    2.2.2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国内外对涉及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已经较为丰富了,可供参考和借鉴的价值也比较多。其中,贝克尔(1987年)提出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观念的一种发展,人力资本指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一种能够产生经济效应的资本。“所有资本中最有价值的是对人本身的投资”。贝克尔利用实证研究方法得出结论:人力投资是一种影响未来货币和消费的投资,追求效用最大的目的促使人们了解到,预期效用大于当前支出所带来的效用时,便会进行投资。而人力资本投资指的是一个国家为了经济发展,对人进行一定的在教育经费和技术训练等方面的资本投入,达到直接改善、提高和增加人进行劳动所必需的智力、知识、技能和体能目的一种投资行为。
    2.2.3培训需求理论
    国外学者对培训需求的分析最早始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中认为只有当企业存在相应需求时,实施培训才意义。在实施培训前,首先需要对培训的需求做出分析,决定培训活动的方向,进而决定经过培训后产生的质量。对培训需求的分析,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在1961年由McGehee & Thayer提出培训需求分析一般是从三个层面进行:组织分析、任务分析和人员分析。在以岗位能力匹配需求理论进行需求分析的目的和意义是开展的培训工作最后能够提高受训者未来对某项工作的胜任能力,体现在满足工作的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李淑敏在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提出了更新的概念,他们认为培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求受训者具备胜任某项工作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就是所谓的胜任力。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有不少研究学者提出了更为系统的培训需求分析方法。进入21世纪后,培训需求分析体系和可操作性日益完善,尤其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遍普及和应用下快速提升了培训需求分析的有效性、适应性和针对性。
    2.2.4培训效果评估理论
    随着我国不断加大对劳动力培训的投资。但往往企业、培训机构等往往重视培训投入本身,而忽略了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张星(2011年)将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应用于劳动力培训领域,通过分析劳动者的心理状况,总结劳动者学习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到具体的培训过程中,保障劳动力的有效性。其中,提出了强化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目标设定理论和组织型学习理论都对培训效果评估提供的积极的指导意义。而后胡莹(2017年)综述了国外的研究者在培训效果评估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一,着重对项目本身的评估,对培训过程的有效性加以判定,关注培训项目是否会带来收益或价值;二,侧重对培训结果的评估,认为培训效果评价本质是培训结束后的反馈。而国内学者从培训实践的角度出发,通过借助测量工具结合测量指标用定性或定量方法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因此,国外关于培训评估方面的研究已经趋于成熟,也提出了很多培训效果评估模型。其中,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经典培训评估模型是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著名学者Kirkpatrick在1959年提出的四级评估模型,将培训效果评估分为反应、学习、行为及结果四个递进的层次。而后,phillips在这个基础上作进一步扩展,增加了第五个层级的评估:培训投资回报率。
    2.3国内、外文献综述
    切实落实、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是提升其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农村劳动力知识和技能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农村发展进程甚至整个国家的繁荣稳定。所以,国内外许多研究者都很关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工作状况,并在此方面也做了不少的相关方面的研究,且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2.3.1国外研究综述
    最早的人力资本思想可追溯到古希腊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论述的教育和训练的经济价值。第一个将人力视为资本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明确提出劳动技能的熟练程度制约着人的劳动能力的水平,而劳动技能的熟练水平要经过教育培训才能提高。西方经济学家Schultz(1961)在《论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提出人力资本是存在于人身上的知识,技能、体力等价值的综合,提出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Benison(1974年)认为人们的收入水平存在差异一部分取决于他们的技能水平和职业培训。还强调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人力资源方面存在差异在于前者缺乏发展的潜在动力,提出技能教育比基础教育更能在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本1961年制定了《农业基本法》,规定为了使农村劳动力及其家庭得到适当的职业,必须采取职业培训教育、职业介绍等措施。还有《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农业改良助长法》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在培训目标、机构、经费、人员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从中获知培训对提高劳动力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而后,在培训的基础上进行细化研究,例如从农村劳动力视角关于培训及培训体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雷弗拉(Rivera W.M)、Paul Bennel等学者对农业教育课程存在的培训内容与实际不相符、培训课程内容不全面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津纳(Zinnah M.M)研究了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的需求、并对培训效果进行了评估。同时指出了培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教育培训中存在问题的路径。而马奎尔(Maguire C)对作为培训实施主体的农业教育机构应如何发挥其在培训和地方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研究。
    2.3.2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许多学者对劳动力培训的研究有很多。例如,王红钰(2018年)认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部分在于劳动者的教育支出,包括劳动者为提高工作技能而参加的各种教学活动、培训活动,及知识积累过程所花费的支出。随着学界对“三农”热点民生话题的关注和研究进一步加深,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在不断完善,关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也相继展开了研究和讨论。而后王迅在发表的期刊中提出我国农村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但农村的人力资本的存量并不大,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增长,提出通过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积累人力资本投入。
    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特别是职业院校联合社会培训机构培训队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基本职能,利用其教育资源为当地农村劳动者培养职业技能,同时,通过向农村输送优质基础教育,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为贫困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子女提供免费职业教育,为农村未来发展储备人才。而对农村劳动力提供职业教育最重要的部分是实践技能培训,即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帮助每一个农村劳动力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帮助每一个农村劳动力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他们能否胜任城市的某些工作,取决于他们是否掌握了工作所需的技能。职业技能培训,即使在短时间内,也能有效地提高其适应能力。而后,有研究学者从扶贫、农村人力资源等视角进行了阐述,如曹文兰(2018)认为要提高就业扶贫成功率,就需要加强教育培训力度,从培训类型、培训方式、培训主体、培训意愿等角度进行培训工作。陆爱弟和李翔认为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从保障机制不健全、缺乏相应的基础设施、职业培训脱离实际三方面探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困境,提出通过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式培训。
    2.3.3国内、外研究总述
    总言之,从国内和国外相关研究中不难看出,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以成为学者们的共识。在研究学科领域方面,对于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研究涉及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目前国内的研究从研究方法来讲,在研究方法上分为定性和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主要集中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内容和模式、问题及对策、政府在农村劳动力培训中的职责和作用以及国外相关培训的比较借鉴;定量研究多集中用调查数据来研究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需求、成效、满意度以及他们的影响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使得学界对进一步研究农村劳动力培训有了更多的清晰认识,且从理论上指导了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实践。
    但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跨入新时代,我国农村地区尚有大量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就业不充分、就业质量低的问题十分突出。当前关于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研究仍存在多方面的不足,如曹文兰(2018年)指出针对贫困热摁扣这一群体的存在的定位不足,信息闭塞等特点。黄路阳等人通过对陕南三市实地调查后发现贫困人口的培训意愿高,但培训覆盖面有限、培训对象的针对性不强、培训时效性不足、培训资源分散、培训机构资质较差、培训资金的使用缺乏合理性等特点。张庆、刘彦超(2019)提出从以贫困残疾人为培训主体的技能培训存在培训规模和质量发展不均衡、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的培训、培训需求难以精准掌握的问题;组织机构培训存在培训管理体制不健全、专业培训团队缺乏、培训机构数量不足的问题;培训资源存在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培训支持力度较低的问题。
    因此,培训是重要的人力资本积累途径,培训就业扶贫是贫困人口脱贫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培训不仅可以使劳动力获得新的技能,还能提高生产力,促进收入增加,并且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升能阻止家庭贫困代际传递,有助于新农村建设。

    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