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所列毕业设计(论文)资料均属于原创者所有,初衷是为大家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参考和学习交流之用。

毕业设计我帮你

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体育锻炼因素的实证研究

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体育锻炼因素的实证研究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我觉得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的体育锻炼,这个问题是需要得到积极的解决的,大学生应该是要拥有强健的体魄,而不是整天待在宿舍里,这样会导致整个高等教育的水平和成果大大降低,培养出的学生没有健康的体魄,并且,发展方向单一,缺乏

如需购买请QQ扫描右边二维码或者加QQ 3449649974 咨询 毕业设计(论文)代做请加QQ 2269757180 微信号:bylwwwww


  • 详细描述

    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体育锻炼因素的实证研究
    一、选题的依据:
    (一)问题的提出
    在全民健身的背景下,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在大学阶段培养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心理抗压能力,成为当代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随着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的提高,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往往因为这些而让他们忽略了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现在大部分大学生除了必须参加的课外体育锻炼之外,课余时间基本都是待在寝室玩电脑、打游戏、睡觉等等。导致他们的身体素质不断的下降,抵抗能力越来越差。为了提高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外体育锻炼中去,我们应该让他们知道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二)研究综述
    1.国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动态
    苏珊娜·恰普托娃在《高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指出,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是德国体育事业、产业的三大支柱,它们相辅相成,成为一个统一体。大学生除了在校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同时还参加社会体育组织。实际上,即使学生在校内参加体育俱乐部,同时也加盟了社会的体育协会,不少学生是单项体育俱乐部成员,德国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纳入了整个社会体育的体系之中。
    德国学者莱卡捷帕在《体育与健康》一文中明确指出,俄罗斯的综合体育教学纲领认为:体育教育的目地是“在完善身体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以发展运动能力为主,体育教学大纲目标是有针对性的,全面的发展学生运动能力。并强调学生优化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强调个体需求的权威性。教育学生使其懂得体育健身的基本原理,通过自觉调节的身体活动,发展和完善个体的心理和身体素质。使学生能够掌握独立从事体有健身活动的技能和技巧,并能在个人的生活中运用它。
    日本教授江口笃寿在《体育教学与环境》一文中阐述了日本学校应该重视改善体育教学环境的重要性。首先受美国思想影响,构建了快乐体育的理论与方法。重视终身体育与身心一体的思想指导下,在宽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关心、意欲、态度,以及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新体育教育。在内容上从60年代以技术教学,提高体力,为中心提高到八九十年代快乐教育更加快乐教育为中心,强调“享受运动乐趣”。为使大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能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要求大学生每天在户外锻炼九十分钟。目的是增强大学生的体质。日本大学生课余体有活动多以俱乐部的形式开展,学生凭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由体育教师或此有体育专长的的文化教师担任指导。其在内容上可谓丰富多彩,大学生也乐于把课外体育看作闲暇时候用来丰富文化生活的手段,并且力图通过体育锻炼来实现自我价值强调体育锻炼的自律性、自力性及创造性。
        欧洲国家由于经济和文化背景,以德、法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他们的教育也十分发达,普通科系不开设体育课,但参加体育活动已经成为大学生普遍习惯,在德国70% —80%的大学生都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鼓励学生在校外参加各种体育俱乐部。他们的口号是:“要让我们聪明的头脑活动起来。”1985年的《第三次学校体有实施计划中》再次强调了学校体育的教育意义。体育是高中毕业考大学的必考科目。在德国当教师是一件十分光荣而崇高的职业,政府对体育教师的学历要求十分严格,规定不是科隆体有学院毕业的学生不能当专职的体育教师,即使是兼职的体育教师,也要读5年的大学,同时要选修体育教师专业,并实习两年方可任教体育。德国把学校场馆设施规划和建设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象征,认为是强国强民的基础工程。因此应重点把体有经费放在场馆建设方面。英国下院的文教委员会在调查了学校体育和课外体育的发展动向之后,于1991年6月4日,《提出了体育运动在学校》的报告书,要求从终身体育的观点出发,青少年每周至少开设两小时的体有课和形式名样的课余体育活动。
    2.国内有关本选题的研究动态
    1.对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发展趋势的研究
    曲宗湖、杨文轩主编的《课余体育新视野》一书, 以新的视野论述课外体育的新思维、新认识、新方法,力求从现如今的学校课外体育的基本要求出发,结合我国现如今的课外体育现状来看,此书提供的改革与创新思路依然可用。它揭示了学校课外体育的基本规律、基本范畴和基本方法,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很多文章大体是相同的,但是研究的侧重点却不同,比较有代表性的选取了吴岩、兰菇的《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发展趋势探析》指出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的形势下,高校体有应从“阶段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课外体育活动也应朝着终身化、多元化、全面化、现代化方向持续发展,从理论阐述课外体育活动整体改革的发展方向。而刘大海的《高校课外体有活动改革实践与思考》孙天明的《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工程的设计与研究》以及郭延安等的《对高校课外体有的分析与思考》侧重阐述了现行课外体育活动系统存在的问题:体育锻炼的目的不明确,大部分学生只对考试项目进行练习。扩招后,高校体育场馆建设仍然滞后,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组织、指导流于形式处于松散、混乱状态管理形式及课外活动内容陈旧。针对以上问题,他们也提出了相应改革的思路: 1、建立组织管理机构,从上到下重视。2、优化管理模式,做到开放式管理体现学生主体性。3、健全体育场地器材管理,合理利用有限资源。4、改革竞赛方法提高竞赛效果,在课外体育竞赛形式中注意四个结合,大型与小型竞赛相结合、“官” 办与“民”办相结合、竞技与健身相结合、常规与新兴项目相结合。5、 建立学生骨干培训制度,全面提高学生团体和协会竞赛组织能力。6、建立课外体育活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调动学生会单项体有协会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7.借助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引进社会资源解决学校体育设施和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几位专家、学者均从理论高度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系统存在问题进行精辟分析,对目前高校课外体有活动的改革。发展具有积极指导意义。
    2.对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的研究
    许月云在对《福建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对福建省六所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了福建地区大学生从事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行为、动机,以及影响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主要从课程改革上入手,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
    3.对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模式的研究
    蔡瑞广、邱梅婷的《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模式分析》文中对我国现行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典型模式,并分析其特点及利弊,最后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提出建议。冯秋明等的《对高校的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模式的研究》一文中指出俱乐部型的课外体育教学是新时期、新形势下体育改革出现的新事物,高校应实施俱乐部为主要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树立课内外一体化的观念,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体育意识,兴趣、爱好,保持了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的连续性,切实可行地帮助大学生选择终身受益的体有锻炼项目,养成终身锻炼习惯。
    综上所述,从体育价值观和锻炼行为联合起来看,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虽然能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可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与合作精神。高校体育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我们应该去了解他们生活习惯,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他们成为一个集体。闲暇的时间可以给他们补给一下课外体育锻炼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让他们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有一个新的认识,与此同时,提高他们的体育活动能力,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中去。
    (三)本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1.理论意义:
    伏尔泰说,生命在于运动。当今,大学生肩负着中国复兴的历史使命,需要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身心,所以体育运动也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现阶段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下降,很多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参与体有活动也不积极。我们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心理素质及意志力品质,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各种能力。体育课的教学过程是体育教师的教授与学生双向合作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学生与体育教师的共同参与下通过信息的传递和学生的反馈信息,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体育运动的理论学习,身体技能练习,情感和交往活动。所以,教师把握学生心理特点,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实际意义:
    通过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研究,可了解到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到体育课的效果。采取一定的策略和针对性的教学方式,让大学生感受到体育带来的乐趣,唤起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他们走出寝室,让他们体会到在闲暇的时间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并促使他们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外体育锻炼的中去,,做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为他们以后的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内容:
    (一)、影响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内部因素
    1.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
    2.如何提高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动性
    3.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形式和动机的差异
    4.性别不同对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
    (二)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外部因素
    1.课程的负担量对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
    2.学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
    3.大学生体育消费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得影响
        4.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
    (三)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场地选择
    1.选择校内场地
        2.选择校外场地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2.建议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1.文献资料法:分别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www.cd.cnki.net,含“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等)万方数据库等网站收集与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体育锻炼相关的研究资料,对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和综合提炼为本论文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参考。
      2.问卷调查法。对体育态度的研究采用毛荣建(2003)编制的《锻炼态度量表》,该量表是针对青少年学生编制的,包括8个分量表,70个题目。可以抽取贵州师范学院大一、大二、大三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
      (3)数理统计法。本文对所获得的有效问卷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应用t检验判定不同性别、专业、年级的大学生体育态度之间的差异。
     (4)比较分析法
    按照不同年级和不同性别的进行分类,然后分别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综合分析对比,总结存在着的共性问题,对于不同组别存在的不同问题也进行进步的调查走访, 获取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原因,反映了比较真实的情况。
    四、完成期限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2019年2月—2019年3月 选题范围、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等,确定论文题目阶段
    (二)2019年4月—2019年5月    撰写开题报告阶段
    (三)2019年6月—2019年7月    论文开题阶段
    (四)2019年8月—2020年1月    撰写论文阶段
    (五)2020年2月—2020年3月    论文修改定稿阶段
    (六)2020年4月—2020年6月    论文答辩阶段
    五、主要参考资料:
    [1]熊小平,易子斌.试析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3):90-91. 
    [2]黄怀权对普通高校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32-134.
    [3]范立仁,顾美蓉,王体悼.全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3):10-11.
    [4]孙良.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8):116-117.
    [5]张光建, 何东, 张鹏. 重庆市大学生自我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及研究[J].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学报,2006,(2):38-39.
    [6]俞林.女大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 : 112-113.
    [7]张中豹.女大学生体育现状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0, (3):119.
    [8] 吴健.陈善平.大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8, (1) : 83-86.
    [9]孙飞.女大学生的体育行为调查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1,(6):109. 
    [10]张丽,张欢,胡延. 2003年陕西省大学生体质状况总体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2(2) :76-80.
    [11]刘振堂.山东省大学生健康状况及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与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1(4):92-93.
     

    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