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ICP备112451047180号-6
擦玻璃机器人结构设计
摘要
近年来,经济逐渐的发展起来,人们也越来越喜爱明亮舒适的居住环境,不仅房间中采用宽敞的大窗户,而且全玻璃式的阳台与落地窗更是受到大众的欢迎,良好的视野使其逐渐走入各家各户,成为装点房屋的风景线。但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很快,在结束一天的忙碌工作之后,大部分人都没有力气与心情去清洁玻璃,由于长时间的暴露在空气中,玻璃上出现了很多灰尘,极大的影响了房屋的美观。如果人为擦拭,不仅费时费力,还会造成不安全因素,如果用擦玻璃机器人,就可以解决不安全的问题,而且节省时间与力气,使人类可以享受美好的时光。
随着擦玻璃机器人的重要性日渐被发掘,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结构设计作为其关键部分,承载了机器人的灵魂,需要阐明擦玻璃机器人的功能需求,对现有吸附方式、清洁方式进行探究,对结构进行设计与说明,更大程度的发挥结构的实用性,更好的实现擦玻璃。
关键词:擦玻璃机器人 结构 智能
目录
摘 要
第1章 概述 1
1.1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
1.2设计思想 1
第2章 整体功能需求 2
2.1需求分析 2
2.2移动方式 2
2.3吸附方式 2
2.4清洁方式 3
第3章 设计方案 4
3.1 整体结构设计 4
3.2 传感器 5
3.2.1真空压力传感器 5
3.2.2湿度传感器 6
3.2.3浊度传感器 7
3.2.4防碰撞传感器 7
3.3 清洁系统 8
3.4 吸附系统 9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11
致 谢 12
参 考 文 献 13
第1章 概述
1.1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智能家居产业蓬勃的发展势不可挡,各种类型的智能机器人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智能服务类机器人也被更多的人接受。随着机器人技术的日益成熟,机器人具有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国家大力扶持智能机器人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开启智能时代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2006年,我国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12年,我国出台了《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2015年,我国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由此可见我国对新兴产业尤其是机器人产业的大力支持,机器人领域的起步与建设也被提上日程。[[[] 焦然、家用擦玻璃机器人结构设计[D]、河北:河北工业大学,2015、 ]]
近年来,人们的经济水平显著提高,楼房建造的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追求明亮舒适的居住环境,不仅房间中采用宽敞的大窗户,而且全玻璃式的阳台与落地窗更是受到大众的欢迎,良好的视野使其逐渐走入各家各户,成为装点房屋的风景线。但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很快,在结束一天的忙碌工作之后,大部分人都没有力气与心情去清洁玻璃,一般的家庭更是每半年或者一年才清洁一次玻璃。由于长时间的暴露在空气中,玻璃上出现了很多灰尘,极大的影响了房屋的美观。人工清洁不仅费时费力,还会造成不安全因素,如果用擦玻璃机器人,就可以解决不安全的问题,而且节省时间与力气,使人类可以享受美好的时光。具有极高的社会意义和经济市场。
移动式爬壁机器人就在时代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主要功能是实现玻璃清洁,能够在竖直的壁面上进行作业,随着对玻璃清洁机器人探索,最终会促进该机器人的自动化,通过替换不同的作业设备可以达到不同的作业目的,进一步可以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而结构设计作为机器人设计的关键部分,是一大重点与难点,其目的是要使设计的结构能满足各种预定的功能需求,还要具备很高的安全系数,不仅更加耐用,而且可以适应不同的玻璃表面,实现更好的服务人类。
1.2设计思想
擦玻璃机器人的主要构思是:擦玻璃机器人以实现基本的吸附功能、移动功能、清洁功能作为首要任务,然后在此结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新,实现循环利用,使结构变得更加简单而且安全可靠。因为擦玻璃机器人需要克服自身重力吸附在玻璃上才可以进行清洁,显然如果机器人重量较大是比较不利的,所以设计因素的关键一点是机器人的自身重量。其次是结构本体必须简单,因为增加使用的器件会使控制有难度,也会给机器人本体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关键的创新点是在达到清洗目的的同时,实现节约能源与可循环利用。
参考文献
[1] 焦然、家用擦玻璃机器人结构设计[D]、河北:河北工业大学,2015、
[2] 刘南南、玻璃幕墙清洁机器人结构设计及仿真分析[D]、华北理工大学,2016、
[3] 方澍,郭群英、 电容式MEMS加速度传感器技术[J]、 集成电路通讯, 2011(3):1-8、
[4] 孙道恒,文尉任, 王凌云、真空传感器: CN101034029[P]、 2007、
[5] 卜永波、基于DHT11传感器的温湿度采集系统[J]、 计算机与现代化、2013(11):133-135、
[6] 左辉、浊度的检测原理及方法[J]、 中国计量、2012(4):86-88、
[7] 吕鑫,王从庆、一种爬壁机器人的吸附机构分析和设计[J]、液压与气动、 2012(9):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