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ICP备112451047180号-6
Cr2AlC含量对铜基粉末烧结材料高温流变致密化行为的影响
摘要
为了研究Cr2AlC含量对铜基粉末烧结材料高温流变致密化行为的影响,本文以铜粉和Cr2AlC粉末为原料,采用传统粉末冶金技术,经称料、混料、压制、烧结四个过程,制备了Cr2AlC含量分别为5%、10%、15%的Cu-Cr2AlC粉末烧结试样,再经热压缩变形处理,研究不同含量Cr2AlC对铜基粉末烧结材料高温流变致密化行为的影响。通过测定试样的生坯密度、烧结密度、热压缩密度和相对密度,研究不同含量Cr2AlC对铜基粉末冶金材料密度的影响;通过制备Cu-Cr2AlC粉末烧结试样,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试样的金相组织,研究不同含量Cr2AlC对铜基粉末烧结试样组织的影响;作出热压缩时的应力-应变曲线,研究不同含量Cr2AlC对铜基粉末烧结试样流变致密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Cr2AlC含量的增加,试样的密度逐渐减小;组织中各相组成的分布发生变化;热压缩初期,随着应变的增加,应力快速增大,随着压缩的进一步进行,应力增长速率变缓甚至趋于稳定。
关键词:粉末冶金,Cu-Cr2AlC,热压缩,高温流变,致密化
目录
1. 绪论 1
1.1 粉末冶金 1
1.1.1粉末冶金科学的定义 1
1.1.2 粉末冶金的特点及应用 1
1.1.3 粉末冶金工艺 3
1.2 铜基复合材料 4
1.2.1 铜基复合材料的发展 4
1.2.2 铜基复合材料的分类 5
1.2.3 铜基复合材料的强化机制 5
1.3 铜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6
1.3.1 粉末冶金法 6
1.3.2 喷射成型法 6
1.3.3 搅拌铸造法 7
1.4 材料塑性加工流变行为 7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8
1.5.1 研究目的 8
1.5.2 研究内容 8
2. 实验方案及测试分析方法 9
2.1 实验原料 9
2.2 实验仪器和药品 9
2.3 Cu-Cr2AlC的制备 9
2.3.1 称料 9
2.3.2 混料和分料 10
2.3.3压制成形 10
2.3.4 烧结 10
2.3.5 热压缩变形 12
2.4 密度测定和组织观察 14
2.4.1 测生坯体积并计算密度 14
2.4.2 排水法测烧结体积和密度 14
2.4.3 相对密度的计算 14
2.4.4 金相试样的制备与组织观察 15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16
3.1 Cr2AlC含量对Cu-Cr2AlC粉末冶金试样密度的影响 16
3.2 Cr2AlC含量对Cu-Cr2AlC粉末烧结试样组织的影响 19
3.3 Cr2AlC含量对Cu-Cr2AlC粉末烧结试样流变致密化的影响 22
3.3.1 流变应力 22
3.3.2 硬化指数 24
结论 27
总结与体会 28
致谢 29
参考文献 30
结论
为了研究Cr2AlC含量对铜基粉末烧结材料高温流变致密化行为的影响,本文以铜粉和Cr2AlC粉末为原料,采用传统粉末冶金技术,即经过称料、混料、压制、烧结这四个过程,制备了Cr2AlC含量分别为5%、10%、15%的Cu-Cr2AlC粉末烧结试样,再经热压缩变形处理,研究不同含量Cr2AlC对铜基粉末烧结材料高温流变致密化行为的影响。通过测定试样尺寸和质量,利用阿基米德原理等一系列方法计算出试样的生坯密度、烧结密度、热压缩密度以及相对密度,从而研究不同含量Cr2AlC对铜基粉末冶金材料密度的影响;通过制备Cu-Cr2AlC粉末烧结试样,经打磨、抛光后,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试样烧结以及热压缩后的金相组织,研究不同含量Cr2AlC对铜基粉末烧结试样组织的影响;作出热压缩时的应力-应变曲线、峰值应力曲线和硬化拟合曲线,研究不同含量Cr2AlC对铜基粉末烧结试样流变致密化行为的影响。最终得出的结论如下:
(1)由于Cr2AlC密度低,使得相同致密度(孔隙度)下,试样实际密度随Cr2AlC含量增加而降低;
(2)随着Cr2AlC含量的增加,试样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以及分布会发生改变,但由于试样相对密度相近,所以试样致密化程度相近,孔隙度基本相同;
(3)热压缩时,随应变的增加,在变形初期,应力增长速率快,而后到达峰值应力,后期增长缓慢甚至趋于稳定。随Cr2AlC含量的增加,硬化指数逐渐减小,强度系数逐渐增大。
参考文献
[1] 阮建明,黄培云. 粉末冶金原理 [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3.
[2] 黄伯云,易建宏. 现代粉末冶金材料和技术发展现状(二)[J]. 上海金属, 2007,29(4):2-3.
[3] 叶雨顺,左孝青,杨牧南,等. 压力烧结铜-石墨符合材料的相对密度及性能研究 [J]. 功能材料,2014,45(19):19031-19032.
[4] 陈文革,王发展. 粉末冶金工艺及材料 [M].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7.
[5] 刘智恩. 材料科学基础 [M]. 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9.
[6] 黄培云. 粉末冶金原理 [M].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7.11.
[7] 丁俭,赵乃勤,师春生.纳米相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5,28(5):65-68.
[8] 王涛,王碧云.新型铜合金材料及其加工技术[J].有色金属加工,2002,31(4):15—22.
[9] Tong S C,Ma Z Y.Microstructural and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 situmetal matrix composites[J].Mater.Sci.Eng.R,2000,29:49-113.
[10] 王晓军,高鸣智.Cu/Fe 复合粉工业制备工艺及性能分析[J].有色金属,2010,62(3):16-18.
[11] Schubert Th,Trindade B,Kieback B.Interracial design of Cu—based composites prepared by powder metallurgy for heat sink applications[J].Mater.Sci.Eng.A,2008,475:39.44.
[12] 蒋成禹,胡玉洁,马明臻,等.材料加工原理[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13] 孙世清, 毛磊. 高强高导铜基复合材料[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2000, 21(1): 19-22
[14] 吴波. TiB2颗粒增强高强高导铜基复合材料研制[D]. 南昌: 南昌大学, 2008
[11] Hall E O.The Deformation and Ageing of Mild Steel[J].Proc.Vhys.Soc,1 95 1,64:747.753
[15] 朱心昆.机械合金化地研究及进展[J].粉末冶金技术,1999,17(4):291—296.
[16] 郗雨林,张文兴,柴东琅.复合材料工艺及性能的研究[J].热加工工艺,2001,5:24—26.
[17] 章林,李志友,周科朝,等.元素粉末预合金化对烧结合金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05(4):225-230.
[18] 张建云,华小珍,周贤良陶瓷粒子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制取新工艺及其磨损性能[J].机械工程材料,1996,20(4):26.28.
[19] 周尧和,胡壮麒,乔万奇.凝固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20] 陈素玲, 孙学杰.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分类及制造技术研究[J]. 电焊机, 2011, 41(7): 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