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所列毕业设计(论文)资料均属于原创者所有,初衷是为大家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参考和学习交流之用。

毕业设计我帮你

分子印迹技术和吸附性能的研究进展

分子印迹技术和吸附性能的研究进展

成功制备了铜印迹聚合物材料,且表面有许多均匀微孔附着其最佳制备条件分别为:最佳加料方式为将1,2一二溴乙烷交联剂加入溶有凡K2CO3和络合物的DMSO溶剂中;高温交联温度是120℃;最佳反应时间48h。 在未来Cu2+印迹聚合物的合成研究将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前景。

如需购买请QQ扫描右边二维码或者加QQ 3449649974 咨询 毕业设计(论文)代做请加QQ 2269757180 微信号:bylwwwww


  • 详细描述

    分子印迹技术和吸附性能的研究进
    摘要
       分子印迹技术是制备对特定目标分子(也称模板分子)具有特异预定选择性的高分子化合物,分子印迹聚合物以其具有模拟天然受体的分子识别能力,越来越成为一类重要的人工合成材料。
    表面印迹法是通过将结合位点统一建立在具有良好可接近性的固相载体表面上,然后进行交联聚合的过程。该方法克服了传统本体聚合所获得的MIPS粒子结合位点不均一、可接近性差、识别动力学慢等一系列缺点。目前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金属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中。
    本文为了提高Cu2+印迹聚合物的吸附容量及吸附选择性,拟采用以Cu2+为模板,PEI为基本骨架、1,2一二溴乙烷为交联剂在均相中制备Cu2+印迹聚合物。先用电导滴定法讨论聚乙烯亚胺中氨基单体和Cu2+的最佳配位比,然后合成Cu2+-IIP。
    关键词:分子印迹技术, 分子印迹聚合物, 吸附性,铜离子
     
    目录
    摘  要 2
    Abstract 3
    引  言 5
    一、分子印迹技术 5
    1.1分子印迹技术及吸附性的简介 5
    1.2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 6
    1.2.1共价键法(预组装方式) 6
    1.2.2非共价键法(自组装方式) 6
    1.3分子印迹技术的特点 7
    1.4分子印迹技术及聚合物的制备 7
    1.4.1离子印迹技术 8
    1.4.2表面分子印迹技术 9
    1.4.3吸附性 10
    二、实验部分 12
    2.1 实验目的 12
    2.2实验原理 12
    2.3实验试剂和仪器 13
    2.3.1实验仪器 13
    2.3.2实验试剂 13
    2.4实验步骤 13
    2.4.1Cu2+印迹聚合物的合成 13
    2.4.2 Cu2+印迹聚合物制备的条件探索 14
    2.5结果预测 15
    三、 展  望 16
    四、 结  语 17
    致  谢 18
    参考文献 19
     
    参考文献
    [1]刘小育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分子识别性能 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2007.5.16
    [2]莫传奇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2009.6.10
    [3]卢福广 新型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在药物与食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2012.5.24
    [4]祖佰讳 表面亲水性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2010.5
    [5]贺敏强 表面分子印迹微/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2012.12
    [6]段俊新 Cu2+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D]                                           学位论文  2010.5
    [7]滇金鸽 表面铜离子印迹聚胺硅胶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2011.5
    [8]汪竹青 金属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2007.5 
    [9]朱建华,李 欣,强亮生.铜(Ⅱ)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及性能[A]研究简报2006, 27(10): 1853-1855 
    [10]刘 峥,温玉清,黄美春 铜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吸附性能[A]桂林工学院学报  2007,1 (2) :27卷
    [11]徐悦,陈丽娜,林美娜,等 表面迹聚合物的制备与吸附性能[A]现代化工 2009,29(9)增刊( 1)
    [12]宋正国,唐世荣,丁永祯,等不同磷肥对红壤铜吸附的影响[A]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11, 5 (10) : 19卷
    [13]包亚强,魏立安,梁东丽,等全国主要土壤对铜吸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Z] 江西化工 2009年第1期
    [14]胡红青,陈 松,李 妍,等几种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与Cu2+吸附的关系[A]生态环境 2004, 13(4):544-545,548
    [15]武倩倩 渤海近岸海域沉积物对 Cu2+、Pb2+吸附及AVS 的研究[A] 硕士学位论文  2006. 6
    [16]徐仁扣,肖双成,赵安珍 砷酸根对砖红壤中铜吸附和解吸影响的初步研究[A]环境科学学报  2004,6(11):  24卷
    [17]彭芳 硝酸改性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吸附 Cu(Ⅱ)、Cr(Ⅵ)的性能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2012.5
    [18]罗炳程,吴小文,田娜  竹炭改性泡沫炭材料制备及铜离子吸附性能研究[A] 炭素技术2011,4 :30卷
    [19]王建林,刘芷宇 重金属在根际中的化学行为土壤中铜吸附的根际效应[J]环境科学学报 1991,2(6): 11卷
    [20]张凤杰 铜在土壤上的吸附行为及共存污染物对其吸附的影响[D]博士学位论文 2013,1
    [21]Tariqs.Najim, Nasik. Elias and Alay. Dagwood  Adsorption of Copper and Iron Using Low Cost Material as Adsorbent [J] E-Journal of Chemistry 2009,6(1):161-16
    [22] Roberta. Jacobs James H. Scale, Stanley. Affect of Varying Ascorbic Acid Intakes on Copper Absorption and Ceruloplasmin Levels of Young Men Western [D] Human Nutrition Research Center, 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 U.S.
    [23]Wei fen NIU, Fey Niemen Jurua LU Chemiluminescence Sensor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Perphenazine Based on Molecular Imprinted Polymer [J] Analytical sciences 2006, 22 (7): 971
    [24]Bing-Qing Cao, I-Bin Huang, Yong Pan  Study on the Surface Acoustic Wave Sensor with Self-Assembly Imprinted Film of Calixarene Derivatives to Detect Organophosphorus Compounds[J] American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2, 3, 664-668
    [25]Nor Dyane Zachariah, Nor Amah Yusuf , Jell HaronSynthesis and Evaluation of a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for 2,4-Dinitrophenol[J] Int. J. Mol. Sci. 2009, 10, 354-365

    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