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ICP备112451047180号-6
基于单片机的工厂物流拖车的载货量实时监测系统设计
(一)课题研究
基于红外线测距的工厂物流拖车的载货量实时监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二)主要研究内容
利用Altium Designer PCB应用软件设计出通过传感器物理量变化转变为电信号,控制整个电路,电路的输出信号数据经过处理精确的显示在计算机上。
1.熟悉红外及红外传感器的分类和应用。
2.了解各个元器件封装及引脚功能。
3.了解红外传感器的结构特点、工作方式及工作位置。
4.红外信号输出及接收后的处理;
(三)要解决的问题
1.检测的手段以及传感器的选择;
2.Altium Designer应用软件的安装,系统原理图的绘制;
3.传感器与电路连接以及控制方法;
4.信号的处理传送;
(四)预期目标
1.控制系统通过Altium Designer仿真;
2.通过红外的发射与接收可以实时的监测工厂物流拖车上的载货量的变化;
3.能够很好的运用在工厂的生产环节;
(五)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 查阅资料对各传感器的型号与规格进行选择,下载Altium Designer软件,进行原理图的绘制,撰写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 确定应用系统要求、硬件的选择组合、进行控制程序代码编写;
第三阶段 软硬件联合仿真;
第四阶段 整理资料,完成毕业设计,准备毕业答辩;
目录
第1章 引言 2
1.1、概述 3
1.2、现阶段国内外工厂物流拖车的应用 3
1.3、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 3
1.4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4
1.5 本课题研究的热点及发展现状 5
第2章 总体设计方案 6
2.1 总体设计思路 6
2.2 方案论证与选择 6
第3章 系统组成 7
3.1 红外线测距系统的基本结构 7
第4章 红外线测距的硬件模块设计 8
4.1 红外收发模块电路 8
取样与保持 10
4.2 LCD显示模块 11
4.3 AT89C52单片机概述 12
4.4.1AT89C52单片机的标准功能 12
4.4.2 AT89C52的各引脚功能: 13
第5章 红外线测距的软件设计 14
5.1 程序流程图 14
第6章 结论 16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附录 18
第1章 引言
利用Milk-Run有利于标准化作;方便运输,降低运输时间,把运输的成本尽可能的降到了最低状态;提高供货安全,保证JIT生产;把物流运输开始以前的准备工作时间降到最低,把在物流货物中的中间环节减到最少,更加的方便管理运输过程和对运输的管控;是一种非常顺应工厂生产环节的运输方式。
随着全球的经济发展和却求的经济一体化,对生产和工业制造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求其实对于中国这样的进出口大国,全世界对于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需求越来越大,形式刻不容缓。所以,一个好的循环取货系统对工业生产的公司来说,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循环取货系统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能提高生产效率的好模式。
1.1、概述
循环取货尽管在国外已得到较广泛的一致,国外大量的循环取货成功事例也让国内很多公司动心不已,如同将之当作放之四海皆有用处的灵丹妙药,以此为由,国内有些公司便有了“光打雷不下雨”的失利运作,从而产生了损失。循环取货物流方式不仅仅是生产商与供货商中的一种物流运输方式,它贯穿于整个供给物流进程当中,是基于JIT形式的综合物流办法,因此在各个环节都有其格外的条件和请求,不能“照葫芦画瓢”式学外国公司,只要是供给或采购都采纳循环取货,就应该依据本身和外部实际情况仔细剖析其请求和条件,合理安排各项资本,慎重运作。
1.2、现阶段国内外工厂物流拖车的应用
供货商虽然依据上海通用的物料拉动单送货,但实际意义上上仍是一种"PUSH"推进式的送货供货商在均衡出产库存运送功率的思考中在或许情况下会尽量地增加整车厂的库存。
运送本钱和容积率有些出产小零件的供货商在运送本钱的压力下会一次出产产值大输送运送本钱最低容积率最高的零件其成果要么是库存高要么是运送本钱高。安全供货危险高
现在许多供货商把零件的运送外包托付给社会运送单位而这些运送单位因为在办理技术效劳方面有种种差距不得不在报价方面恶性竞价其成果是车况差司机本质差安全运送差及时性差形成安全隐患层出不穷,他们大多遭遇到以下疑问:1、制作厂出产方案不连贯;2、信息同享不充分;3、供货商不合作;4、货品的质量良莠不齐5、交通状况不佳。
因为在国内物流供应水准,循环取货这种优化的取货方式在国内的使用不是很广泛,对于以上疑问以及国内物流展开状况和公司本身的客观条件,公司应该加强运输过程的实施管理,积极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让循环取货系统更加成熟,顺应大众,方便生产。
参考文献:
[1] 张明峰,《PIC单片机入门与实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 窦振中,《PIC单片机应用设计与实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3] 谢自美,电子线路综合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6
[4] 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 潘永雄,沙河.电子线路CAD实用教程[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
[6] 51单片机C程序设计100例.
[7] 康华光主编.电子技术 基础[M].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8]《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实验.武汉大学珞珈学院
[9]《一种红外线测距技术的探讨》 [10]《红外测距传感器的原理与设计最终版》
[11] 刘坤,《51单片机典型应用开发范例大全》 中国铁道出版社
[12] 彭伟,《单片机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基于8051+Proteus仿真》电子工业出版社
[13] 薛小玲、刘志群、贾俊荣编著《单片机接口模块应用于开发实例详解》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10
[14] 谭浩强,著《C程序设计》(第三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15] 何桥、段清明、邱春玲编著《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4
[16] 曲波 肖圣兵 吕建平编著《工业常用传感器选型指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17] 陈鸿茂编著《常用电子器件简明手册》 中南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