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ICP备112451047180号-6
MPS模块化生产教学系统的控制系统设计

第一章 MPS系统的搬运站PLC控制设计
1.1 本站基本介绍
一.结构:
由机械手、横臂、回转台(由交流伺服电机及涡轮蜗杆减速装置驱动)、电感式传感器、开关电源、可编程序控制器、按钮、I/O接口板、通讯接口板、多种类型电磁阀及气缸组成,主要完成将工件从上站搬至下一站。

1.回转机构:回转平台、减速装置—涡轮蜗杆减速器(交流伺服电机驱动)。将驱动结构与机械手臂连接,实现手臂回转。
2.抓取存放机构:主要由横缸、升降缸、夹爪组成。完成工件的存取操作加入光纤传感作为工件夹取成功与否检测。
3.I/O接口板:将桌面上的输入与输出信号通过电缆C1与PLC的I/O相连。
4.控制面板:完成设备启动上电等操作。(具体在按钮上有标签说明)。
二.电气特性指标:
1.输入电压:交流220V/0.8A,50Hz。
2.输出电压:直流24V/4.5A;(设备执行驱动电压)
3.工作环境:0到55℃工作,-20℃到70℃保存。相对湿度:35-85﹪,禁止腐蚀性,可燃性气体接触,防止导电尘埃。
4.气压工作在0.4-0.6 Mpa之间。
目录
第一章 MPS系统的搬运站PLC控制设计 3
1.1 本站基本介绍 3
1.1.1电气线路图 3
1.1.2气动回路图 4
1.2 PLC的I/O分配表,I/O接线图 4
1.2 .1 PLC的I/O分配表 4
1.2.2 I/O接线图 5
1.3 顺序功能图及程序清单; 8
1.3.1 顺序功能图: 8
1.3.2程序清单见附录: 9
1.4 触摸屏控制画面的说明,控制、信息软元件地址表; 9
1.4.1触摸屏控制画面的说明,控制 9
1.5 组态王控制方式与画面说明。 13
1.5.1组态王控制方式 13
第二章 联网PLC控制设计 14
2.1 PLC和PLC之间联网通信的功能框图及程序清单 14
2.2 通讯软元件地址表。 14
第三章 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5
第四章 设计的收获和体会 16
设计的收获和体会
此次的课程设计也迎来了最后的时刻,在这两个星期的时间内,我收获了许多许多。这次设计以分组的方式进行,每组有一个自己的任务。我们做的是搬运站的plc控制系统,是整体的第二站,我感觉是六站里面算比较难的一站了。由于平时大家都是学理论,没有过实际开发设计的经验,刚看到老师布置的任务的时候都不知道怎么做。但后来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提供的一些资料,我们基本学会了plc的编程和操作。分组工作的方式给了我与同学合作的机会,提高了我们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这次课设,我作为我们组的程序担当,对plc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自己也能根据老师的要求,编写出相对应的程序,我感觉是我此次课设中的最大的收获吧。在对理论的运用中,提高了我们的工程素质,在没有做实践设计以前,我们对知道的撑握都是思想上的,对一些细节不加重视,当我们把自己想出来的程序与到plc中的时候,问题出现了,不是不能运行,就是运行的结果和要求的结果不相符合。能过解决一个个在调试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对plc 的理解得到加强,看到了实践与理论的差距。
虽然本次课程设计是要求自己组独立完成,但是,我们还是寻求了别组同学的帮助,遇到问题和同学互相讨论交流。我们在做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封闭自固,我们需要和自己的同伴讨论,这样,我们可以尽可能的统一思想,这样就不会使自己在做的过程中没有方向,并且这样也是为了方便最后设计和在一起。这次的课设,闫车同学也给了我很多意见,让我有了突破。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还得到了老师的帮助与意见。所以感谢这次的课设,让我收获丰盛
参考文献
[1] 张凤珊.电气控制及可编程序控制器.2版 [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 《工厂常用电气设备手册》编写组.工厂常用电气设备手册.2版 [M].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
[3] 马志溪.电气工程设计 [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4] 刘增良,刘国亭.电气工程CAD [M].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5] 齐占庆,王振臣.电气控制技术 [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6] 史国生.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技术 [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7] 郁汉琪.电气控制与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技术 [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8] 张万忠.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 [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