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ICP备112451047180号-6
自动化生产线教学模型设计
摘要
自动生产线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综合性主要涉及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电工电子技术、传感测试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多种技术有机地结合,并综合应用到生产设备中;而系统性指的是生产线的传感检测、传输与处理、控制、执行与驱动等机构在微处理单元的控制下协调有序地工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本系统完成一个工件的拆卸、分拣工作,模拟一个生产流水线的生产过程。首先由供料站提供原料,运输站将其送至加工站加工,然后送至装配站进行安装,最后由分拣站进行分拣。设计以送料、加工、装配、输送、分拣等工作单元作为自动生产线的整体设计,构成一个典型的自动生产线的机械平台,系统各机构的采用了气动驱动、变频器驱动和步进(伺服)电机位置控制等技术。系统的控制方式采用每一工作单元由一台PLC承担其控制任务,各PLC之间通过RS485串行通讯实现互连的分布式控制方式。所以,本设计综合应用了多种技术知识,如气动控制技术、机械技术(机械传动、机械连接等)、传感器应用技术、PLC控制和组网、步进电机位置控制和变频器技术等。
关键字:网络 组态 自动化 PLC 电机
目录
摘 要 I
一 概 述 1
二 自动生产线的组成及基本功能 2
2.1 基本组成 2
2.2 基本功能 3
三 电气控制 4
3.1 接线端子及主令部件 4
3.1.2 控制系统 5
3.2 能源部 6
3.2.1 供电电源 6
3.2.2 气源处理装置 7
3.2 RS485总线的电气连接 8
3.2.1 安装和连接N:N 通信网络 8
四 加工单元控制系统 8
4.1 供料单元的PLC工作任务 9
4.2 加工单元的结构和工作过程 9
4.3 加工单元PLC工作任务 10
4.4 PLC的I/O分配及系统安装接线 10
4.5 加工单元气动控制回路 12
总 结 15
致 谢 15
参考文献 16
附录1加工单元电气原理图及程序 17
总 结
通过本次的学习让我的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任务设计中让我对自动化生产线有所了解。一方面自动化生产线包括诸多方面的知识如: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传感测试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等多种技术有机地结合,并综合应用到生产设备中;另一方面对于模拟的一个自动化生产线的工作流程有个基本概念。一个自动化生产线的基本组成部分有传感检测、传输与处理、控制、执行与驱动等机构在微处理单元的控制下协调有序地工作,有机地把这些独立部分融合在一起。在这次设计中应用PLC技术,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PLC编程控制器技术在当今社会发展异常迅速,各生产厂家也推出了许多强大的新型PLC、各种特殊模块和通信联网器件,使可编程控制器成为集微机技术、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通用工业控制装置,成为实现工业自动化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经过这次设计我学到很多很多的的东西,不仅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运用了课堂上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重要性,既要从理论中分析问题,又要从实际中解决问题发现才是根本。所以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学学以至用。
参考文献
[1]吕景泉.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北京昆仑通态自动化软件科技有限公司.MCGS嵌入式用户手册[Z].北京:北京昆仑通态自动化软件科技有限公司,2000
[3]杨长能,张光毅.可编程序控制器基础及其应用[M].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
[4]廖常初.PLC编程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5]北京昆仑通态自动化软件科技有限公司.MCGS用户指南[Z].北京:北京昆仑通态自动化软件科技有限公司,2005
[6]江正战.串行通信接口标准RS-423/422/485及其应用[J].电子技术应用,1994
[7]蔡红斌.电气与 PLC 控制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8]范永胜,王岷主编.电气控制与 PLC 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9]陈立定.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0]高勤.电气及 PLC 控制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1]许翏,王淑英.电气控制与 PLC 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2]钟肇新,彭侃.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M].北京: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
[13]常晓玲.电气控制系统与可编程控制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4]张万忠.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5]王也仿.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16]赵继文.传感器与应用电路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7]范晶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8]宋文绪,杨帆.自动检测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9]杨清梅,孙建民.传感器与测试技术[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5
[20]金发庆.传感器技术与应用(第二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1]武昌俊.自动检测技术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2]成圣林,侯成晶.图解传感器技术及应用电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