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ICP备112451047180号-6
基于单片机的LED点阵显示屏的设计
摘要: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户外点阵显示屏也逐渐利用电子技术的优势,呈现出多种多样广告效果,本系统利用STC89C52单片机作为系统的控制核心,电子显示屏使用共阳极的点阵模块,大小为8*8,将四块点阵模块拼接在一起,共同组成了一个16*16大小的电子显示屏,实现滚动显示广告的动态显示效果。系统的驱动部分利用74HC595芯片和两个移位寄存器74HC1138芯片共同组成,其中74HC1138芯片主要作用是点阵列扫描和点阵行扫描。系统软件编写利用的是单片机C语言,编程平台是Keil4,编程方式利用模块化设计,方便系统调用,完成系统的软件和硬件设计后,可以实现广告汉字的左右移动,闪烁,显示效果稳定,在晚上清晰可辨,达到了预期设计目标。
关键词:点阵;单片机;LED点阵屏;移位寄存器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LED点阵屏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
1.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
1.3 本章小结 1
第二章 系统方案选择与设计 2
2.1 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 2
2.2单片机型号方案选择 2
2.3点阵方案选择 2
2.4本章小结 2
第三章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
3.1单片机微处理器 3
3.1.1 单片机概述 3
3.1.2 STC89C52单片机主要特性 3
3.1.3 单片机引脚说明 3
3.2 单片机的复位电路 4
3.3 单片机的时钟晶振电路 5
3.4 LED点阵电路的设计 6
3.4 系统总体电路 7
3.6 本章小结 8
第四章 软件设计 9
4.1 系统软件语言 9
4.2 LED点阵屏系统程序流程图 9
4.3 显示屏刷新率的计算 9
4.4 本章小结 9
第五章 系统调试 10
5.1 调试步骤 10
5.2 问题及解决思路 27
第六章 展望与总结 29
参考文献 30
附录一: 主电路图 31
附录二:源程序 32
第1章主要讲了LED点阵屏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通过对通过目前户外广告的发展趋势的叙述,提出了本课题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介绍了LED点阵屏的功能。 第2章主要介LED点阵屏绍系统的芯片和硬件电路的选择,给出多种研究方案,并从中选出最有效的方案。第3章主要介绍系统的硬件组成部分,包括点阵模块,单片机模块,74HC595芯片和两个移位寄存器74HC1138芯片等主要组成部分。第4章主要介绍系统的软件部分,介绍了系统软件流程图和编写思路。第5章主要介绍系统的调试,包括系统软件设计工具介绍、调试工具简介、硬件调试、系统联合调试以及功能测试。第6章是总结和展望,对LED点阵屏的发展进行介绍。
参考文献
[1] 蒋鸿飞,胡淑婷. 绿色能源——LED点阵屏[J].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2月.
[2] 谭浩强. C语言程序设计[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3] 李朝青. 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M].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4] 张元敏,王红玲. 电子技术导论.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5] 华成英,童诗白.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
[6] 张红梅,尹云华. 太阳能电池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水电能源科学,2008年.
[7] 滨川圭弘. 太阳能光伏电池及其应用[M]. 科学出版社, 2008年.
[8] 沈德金等. 接口电路与实用程序实例[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
[9] 陈杰,黄鸿.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10] 鞠振河. 太阳能光伏照明系统技术分析与应用.《中国建设动态:阳光能源》,2009年 第2期
[11] 徐大诚,邹丽新,丁建强. 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及应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12] 王兆安,刘进军. 电力电子技术.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
[13] 周林,武剑,栗秋华等. 光伏阵列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方法综述[J]. 高电压技术, 2008年.
[14] 陈永甫.红外探测与控制电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462-555.
[15]朱利强,吕珊珊,曹秀珍.基于单片机的图书馆人流量统计器的设计[J].硅谷,2012,10(19):43-44.
[13]S. J. Cahill. The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M]. California:Prentice-Hall, 1987:1-20.
[14]Milos D.Ercegovac,Tomas-lang,Jamime H.Moreno. Introduction to Digital System[M]. John wiley son,1998:1-80
[15]Brian W.Kernighan. 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M]. London:Pearson Higher Isia Education,1988:1-60.
[16]曹天汉,傅卫卫.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1-128.
[17]马家辰,孙玉德,张颖.MCS-51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1-120.
[18]刘坤,宋戈,赵红波,张宪栋.51单片机C语言应用开发技术大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11-173.
[19]S. J. Cahill. The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M]. California:Prentice-Hall, 1987:1-20.
[20]Milos D.Ercegovac,Tomas-lang,Jamime H.Moreno. Introduction to Digital System[M]. John wiley son,199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