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ICP备112451047180号-6
基于PLC的立体车库设计
摘要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因此,近十几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动态交通成为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人们经常可以在马路上看到严重的堵车情况。有时,一堵车就是好几个小时。而静态交通也由于各方面的问题,占用大量的土地面积,而成为了另一个极其严峻的问题。
我们要慎重的对待任何与停车有关的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而要解决我国关于停车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下手。一个就是国家出台有关停车的法律文件,以此来限制人们在路面的停车,使停车场的利用率得到提升。
让有车一族在出门的时候可以考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公交车、出租车等,以减少车主对于各公共场所停车位的需求。另一个方面,就是在各地增设公共停车设施来缓和有车一族对于停车位的需求。
现代化的立体停车库不需要有太大的土地面积,可以建于地下停车库里,也可以建在小区的空缺处。可以说立体车库可以最大限度的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同时也是停车展业必须经过的。立体车库的控制系统是由PLC控制的。立体车库不仅安全,使用起来还十分方便。
关键词:立体车库;控制系统;可编程序控制器
第1章 绪论
1.1课题的背景意义
伴随中国城市经济和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买车,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城市里停车的尴尬。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因此,近十几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动态交通成为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人们经常可以在马路上看到严重的堵车情况(见图1-1)。有时,一堵车就是好几个小时。而静态交通也由于各方面的问题,占用大量的土地面积,而成为了另一个极其严峻的问题。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的关系,就好比这个世界拥有白天同时也有黑夜一样,是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同时这两个也在相互影响着对方,这两者之间有着一个平衡。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两者之间的这种平衡被打破,那么我们就不得不面临一个十分揪心的问题:停车难。
有数据表明我国最近几年来,机动车的平均增长率要远远高于停车设施的平均增长率,甚至是停车设施的平均增长率的七八倍。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慎重的对待任何与停车有关的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
而要解决我国关于停车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下手。一个就是国家出台有关停车的法律文件,以此来限制人们在路面的停车,使停车场的利用率得到提升。
让有车一族在出门的时候可以考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公交车、出租车等,以减少车主对于各公共场所停车位的需求。另一个方面,就是在各地增设公共停车设施来缓和有车一族对于停车位的需求。
在现如今的这个繁华大都市中,立体停车设备也已经成为她的一个象征。在如今这个社会中,立体停车设备已经有了十分明显的发展。这是由于大都市中车满为患已经成为了与这个社会及其不和谐的一部分。所以,发展立体停车库刻不容缓。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好了,车也已经买的起了,所以,在有关停车这一块,有着十分诱人的发展前景。
现代化的立体停车库不需要有太大的土地面积,可以建于地下停车库里,也可以建在小区的空缺处。可以说立体车库可以最大限度的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同时也是停车展业必须经过的。
我国的许多发达城市都在立体停车库上下了大工夫,这不是没有原因的,这是因为立体停车库与传统的地下停车库相比,在许多的方面,都可以看出立体车库拥有着极大的优越性。第一点也是立体停车库现于人世的最主要原因:节地。在以前还是地下停车库的时候,由于要为开进去停车和取了车开出去的车主预留出足够的空间,大概40平方米的的地方只够存放一辆车。但要是使用双层的立体车库,那么大概可以把土地的使用率翻一倍。而如果是现代化的立体停车库,那么四五十平方米的土地就可以存放三四十辆汽车,甚至更多。因此建设立体停车库可以使土地资源得到最大化的节省,而有关土建的花费也可以节省出一大笔去做其他利国利民的事。
立体车库的优越性还表现在它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人们的人身安全。有与现代化的立体停车设备是由电子设备控制运转的,因此当汽车没有停到位,或者汽车超长超重,人在车库里,那么停车谁被就不会有任何的动作,直到所有的安全隐患全部被消除,电子设备才会控制停车设备动作。所以说,立体停车库把人车分流这个词完美的表达了出来。
立体车库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需要再去建一个通风的通道,所以,整个停车设备在运行中可以节省出不少的电量已做他用。另外,立体停车库的结构简单,不复杂,不管是安装还是拆卸都是十分容易的,占地也不多,所以,在那些急缺停车设备的地方,可以搭建简易的立体车库以满足停车需求。
总结
本次设计总体上来说还算成功,设计的方案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是还存在一些缺陷。由于个人水平的原因以及时间上来不及,本次设计的立体车库规模不大,实用性不是那么的高,但是也还是能用的。
由于本设计是本人一人所设计,因此肯定存在着一些不完美的地方。毕竟一个人的思想总会存在着一些漏洞,不会那么完美。而升降横移式立体车库是立体车库中相对简单的一种类型,因此希望下次能有机会做一下其他类型的立体车库。
对于立体车库,希望未来的立体车库能做到以下几点:
1. 在存取车的时候能够不需要掉头,能够短时间就实现存取车;
立体车库的出入口可以设计的数量多并且很独特,比如设计立体车库的墙壁就像自动门一样,车一来,就打开,方便汽车出入,没车的时候关着,再比如在马路上下方开辟几条直通车库的通道,防止车流量多的时候,汽车可以很方便的就把汽车开入车库内。
2. 立体车库的实用性。比如说把立体车库的第一层换位咖啡厅,茶馆等等,方便人们休息或娱乐。
希望以后的立体车库能够越来越好,停车更多,更方便,更快捷。
参考文献
1 李俊秀.《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 王子熙,李伟华. 《机械式三层升降横移式立体车库的设计》.北京: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 2009
3 李艳鹏. 《浅谈钢结构的发展趋势》.张家港:沙洲职业工学院,2008
4 蔡红斌.《电气与PLC控制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 王也平.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
6 蒋瑞萍,周鑫.《机械知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7 余雷声.《电气控制与PLC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8 秦曾煌.《电工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9 左健民.《液压与气压传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0 郭仁生.《机械设计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1 任伯淼.《中国机械式停车设备发展概况》[J].中外停车设备及配套产品重点厂商名录,1999
12 喻乐康,左东晓.《机械停车库的技术发展》[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1999
13 曹卫东.《谈垂直升降类机械式停车库的设计(停车场设备)》[J].中国电梯,2002
14 王芳卿.《立体停车库及其控制》[J].电机传动,1998
15 童林旭.《地下停车库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16 《SIMATIC S7-200编程手册》.西门子公司,2003
17 《施奈德电气配电产品选型手册》.施耐德电气,2009
摘要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因此,近十几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动态交通成为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人们经常可以在马路上看到严重的堵车情况。有时,一堵车就是好几个小时。而静态交通也由于各方面的问题,占用大量的土地面积,而成为了另一个极其严峻的问题。
我们要慎重的对待任何与停车有关的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而要解决我国关于停车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下手。一个就是国家出台有关停车的法律文件,以此来限制人们在路面的停车,使停车场的利用率得到提升。
让有车一族在出门的时候可以考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公交车、出租车等,以减少车主对于各公共场所停车位的需求。另一个方面,就是在各地增设公共停车设施来缓和有车一族对于停车位的需求。
现代化的立体停车库不需要有太大的土地面积,可以建于地下停车库里,也可以建在小区的空缺处。可以说立体车库可以最大限度的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同时也是停车展业必须经过的。立体车库的控制系统是由PLC控制的。立体车库不仅安全,使用起来还十分方便。
关键词:立体车库;控制系统;可编程序控制器
第1章 绪论
1.1课题的背景意义
伴随中国城市经济和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买车,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城市里停车的尴尬。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因此,近十几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动态交通成为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人们经常可以在马路上看到严重的堵车情况(见图1-1)。有时,一堵车就是好几个小时。而静态交通也由于各方面的问题,占用大量的土地面积,而成为了另一个极其严峻的问题。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的关系,就好比这个世界拥有白天同时也有黑夜一样,是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同时这两个也在相互影响着对方,这两者之间有着一个平衡。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两者之间的这种平衡被打破,那么我们就不得不面临一个十分揪心的问题:停车难。
有数据表明我国最近几年来,机动车的平均增长率要远远高于停车设施的平均增长率,甚至是停车设施的平均增长率的七八倍。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慎重的对待任何与停车有关的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
而要解决我国关于停车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下手。一个就是国家出台有关停车的法律文件,以此来限制人们在路面的停车,使停车场的利用率得到提升。
让有车一族在出门的时候可以考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公交车、出租车等,以减少车主对于各公共场所停车位的需求。另一个方面,就是在各地增设公共停车设施来缓和有车一族对于停车位的需求。
在现如今的这个繁华大都市中,立体停车设备也已经成为她的一个象征。在如今这个社会中,立体停车设备已经有了十分明显的发展。这是由于大都市中车满为患已经成为了与这个社会及其不和谐的一部分。所以,发展立体停车库刻不容缓。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好了,车也已经买的起了,所以,在有关停车这一块,有着十分诱人的发展前景。
现代化的立体停车库不需要有太大的土地面积,可以建于地下停车库里,也可以建在小区的空缺处。可以说立体车库可以最大限度的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同时也是停车展业必须经过的。
我国的许多发达城市都在立体停车库上下了大工夫,这不是没有原因的,这是因为立体停车库与传统的地下停车库相比,在许多的方面,都可以看出立体车库拥有着极大的优越性。第一点也是立体停车库现于人世的最主要原因:节地。在以前还是地下停车库的时候,由于要为开进去停车和取了车开出去的车主预留出足够的空间,大概40平方米的的地方只够存放一辆车。但要是使用双层的立体车库,那么大概可以把土地的使用率翻一倍。而如果是现代化的立体停车库,那么四五十平方米的土地就可以存放三四十辆汽车,甚至更多。因此建设立体停车库可以使土地资源得到最大化的节省,而有关土建的花费也可以节省出一大笔去做其他利国利民的事。
立体车库的优越性还表现在它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人们的人身安全。有与现代化的立体停车设备是由电子设备控制运转的,因此当汽车没有停到位,或者汽车超长超重,人在车库里,那么停车谁被就不会有任何的动作,直到所有的安全隐患全部被消除,电子设备才会控制停车设备动作。所以说,立体停车库把人车分流这个词完美的表达了出来。
立体车库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需要再去建一个通风的通道,所以,整个停车设备在运行中可以节省出不少的电量已做他用。另外,立体停车库的结构简单,不复杂,不管是安装还是拆卸都是十分容易的,占地也不多,所以,在那些急缺停车设备的地方,可以搭建简易的立体车库以满足停车需求。
总结
本次设计总体上来说还算成功,设计的方案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是还存在一些缺陷。由于个人水平的原因以及时间上来不及,本次设计的立体车库规模不大,实用性不是那么的高,但是也还是能用的。
由于本设计是本人一人所设计,因此肯定存在着一些不完美的地方。毕竟一个人的思想总会存在着一些漏洞,不会那么完美。而升降横移式立体车库是立体车库中相对简单的一种类型,因此希望下次能有机会做一下其他类型的立体车库。
对于立体车库,希望未来的立体车库能做到以下几点:
1. 在存取车的时候能够不需要掉头,能够短时间就实现存取车;
立体车库的出入口可以设计的数量多并且很独特,比如设计立体车库的墙壁就像自动门一样,车一来,就打开,方便汽车出入,没车的时候关着,再比如在马路上下方开辟几条直通车库的通道,防止车流量多的时候,汽车可以很方便的就把汽车开入车库内。
2. 立体车库的实用性。比如说把立体车库的第一层换位咖啡厅,茶馆等等,方便人们休息或娱乐。
希望以后的立体车库能够越来越好,停车更多,更方便,更快捷。
参考文献
1 李俊秀.《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 王子熙,李伟华. 《机械式三层升降横移式立体车库的设计》.北京: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 2009
3 李艳鹏. 《浅谈钢结构的发展趋势》.张家港:沙洲职业工学院,2008
4 蔡红斌.《电气与PLC控制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 王也平.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
6 蒋瑞萍,周鑫.《机械知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7 余雷声.《电气控制与PLC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8 秦曾煌.《电工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9 左健民.《液压与气压传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0 郭仁生.《机械设计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1 任伯淼.《中国机械式停车设备发展概况》[J].中外停车设备及配套产品重点厂商名录,1999
12 喻乐康,左东晓.《机械停车库的技术发展》[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1999
13 曹卫东.《谈垂直升降类机械式停车库的设计(停车场设备)》[J].中国电梯,2002
14 王芳卿.《立体停车库及其控制》[J].电机传动,1998
15 童林旭.《地下停车库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16 《SIMATIC S7-200编程手册》.西门子公司,2003
17 《施奈德电气配电产品选型手册》.施耐德电气,2009
目 录
摘要 I
第1章 绪论 1
1.1课题的背景意义 1
1.2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3
1.2.1国外研究状况 3
1.2.2国内的研究状况 3
1.3自动车库的分类 3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7
第2章 升降横移式立体车库的总体设计 8
2.1 设计要求 8
2.2 系统概述 8
2.3 运动方案 9
第3章 立体车库的硬件设计 10
3.1 主框部分 11
3.2 载车板部分 12
3.3 横移系统 12
3.4 提升系统 12
3.5 安全防护系统 14
3.6 接近开关的选择 14
3.7 控制系统 14
3.8 PLC接线图 15
3.9 I/O分配表 16
第4章 立体车库的软件设计 19
第5章 程序的调试 21
总结 24
致谢 25
参考文献 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