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所列毕业设计(论文)资料均属于原创者所有,初衷是为大家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参考和学习交流之用。

毕业设计我帮你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研究——以湘西苗族鼓舞为例

www.bysj580.com / 2023-03-04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研究——以湘西苗族鼓舞为例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名录与传承人体系只是保护手段,而不是终极目标,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并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重视的问题。因为单纯固态的挽留和保护是无法与经济大潮下的社会进程相对抗的,只会使其成为没有鲜活持久生命力的僵死的文化。本文将针对实际调查数据,分析湘西苗族鼓舞产业化开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原因由来,并找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初步探索阶段中值得借鉴之处。通过借鉴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的经验为基础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措施并提出合理建议促进湘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苗族鼓舞
 
ABSTRACT
Importan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 and establish inheritors system only means of protection, rather than the ultimate goal of effective protection under the premise of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nd actively promote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promot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upport,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needs attention. Because simple solid protection and is unable to reta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under the tide of confrontation, not only making it a long-lasting fresh vitality dead culture.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actual survey data, analysis Miao Encouraging some of the problems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presence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e origin and to identify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e preliminary stage of exploration worth learning place. By draw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based on effective measures and put forward reasonable proposal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western Hunan.
Key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ndustrialization;development;Xiangxi inspired
 
目录
摘要……………………………………………………………………………………I
ABSTRACT …………………………………………………………………………II
绪论……………………………………………………………………………………1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内涵概述……………………………………………2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内涵……………………………………………2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2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模式……………………………………3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3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业产产业化的现状……………………………………3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产业化问题………………………………………4
1.政府主导性不强,职能缺乏…………………………………………………4
2.企业追求高效益,参与度不高…………………………………………4
3.传承后继无人………………………………………………………4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个案分析——以湘西鼓舞为例………………4
    (一)湘西苗族鼓舞基本情况…………………………………………………4
(二)湘西苗族鼓舞生存面临的问题…………………………………………5
1.民族落后地区文化产业观念淡薄…………………………………………5
2.文化创意人才,技术人才缺乏…………………………………………5
3.缺乏现代营销理念………………………………………………6
    (三)湘西苗族鼓舞产业化发展模式…………………………………………6
(四)湘西苗族鼓舞的借鉴意义………………………………………………7
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7
    (一)政府主导,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积极的特征………………7
    (二)企业加强运作,扩大产业,释放地域特色……………………………7
    (三)传承人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传承和发扬并举………………………7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化,改革与创新………………………………8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绪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遗产财宝,保留着中华文化最传统的技艺,只有人类的精神文化才能为世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出特有的价值。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传统的因素。从发展文化产业的角度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规划的运用带来的收益是巨大的,它不仅可以加强文化产业,而且能够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共享优秀的文化资源。虽然适度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一项非常有前途的提议,但产业化开发不能仅仅把市场作为导向,还要从长远利益的角度,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实践和理论是阻挡我国发展非物质文化产业的最主要的障碍,我们国家不仅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不多,而且每一个都自成一派,众说纷纭。因此,希望通过这次的论文研究,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做出一点贡献,尤其是对歌舞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苗族鼓舞”的近距离接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是人类文化的精髓,体现了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和修养。目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发展,如果可以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这既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能成为地方经济的发展的一项重大措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针对实际调查数据,分析湘西苗族鼓舞产业化开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原因由来,并找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初步探索阶段中值得借鉴之处。在借鉴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为湘西苗族鼓舞产业化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内涵概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内涵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各地掀起了“非遗”产业化实践的热潮,其间某些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扭曲和背离现实行为,导致国内学术界对“非遗”产业化的争论和抨击很多。笔者认为,学者们所抨击的对象大都不是产业化实践本身,而是产业化中出现的过度市场化、完全工业化的倾向以及利润至上、经济至上的现象。因此,我们在讨论“非遗”产业化问题时,首先就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一个客观的辨析和认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这一概念进行科学的界定和全面解析,以正本清源,为产业化实践提供概念支持和理论指导[1]。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本次论文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遗”的相关特点和未来发展方式,系统的解释一下关于“非遗”产业化的可行性和必然性,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提出关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见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中指出“要建立健全一个完善的系统,从而达到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只要各守一摊,通常都不会出现太大问题[2]。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种文化还是精神的食粮,是国家文化的基因,为此他们还签订了一系列的公约作为保障,但在工业化和全球化影响下,它的保护项目的资金和人才十分紧缺,它们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危机,若能通过市场的调节和宏观调控,让文化融入市场,以实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通过分析“非遗”的生存现状和发展方向,探寻出一条适合发展“非遗”产业化的道路。近年来,大部分非物质遗产项目已得到有效保护,但由于缺乏自我造血能力,导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勉强维持通过政府补贴,生存形式依旧不乐观。一些地区非物质文化的遗留财产的事业化经营表明,大机械化生产的引进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成为地方非物质文化的遗留财产商业化经营的掘墓人[3]。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模式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结合不同的经济计划和市场模式制定相应的保护和开发措施,这样的情况下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能相应的开发旅游资源,让来这里观光游客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4]。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机构整理和详细的介绍他们的现状,了解各个文化的发展状况和前景同意建立数据库并定时对数据进行整理,记录和分析。
  随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如何有效的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重中之重。在旅游热潮的带动下,旅游这一方式渐渐地成为人们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不仅仅是承载着发展它的使命,同时也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并对其加以保护,更重要的是,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也能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存在的价值一点点的开发出来。这样不仅经能够起到保护和发展的效果,还能加速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进程。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产业化的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是消费者自觉接受并消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产品要求满足消费者的审美和求知需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来看,这些产品满足了在一定区域内、一定消费者群体中少数群体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还是需要努力的。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尽管政府做了巨大的努力,对总体而言,占很大一部分的静态保护,对比民间的保护还是处于一个相对传统的阶段,需要改善和提高,如整理资料、归类、存档等一系列。距离真正的产业化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不断的摸索和总结经验[5]。具体的不仅仅是表现在对社会经济推动小而且规模也小,而且多数文化产业实体存在“小、弱、差”等情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部分还只是原型产业化,暴露的最终只是羞愧,因为没有大规模生产的条件。传承者虽然想扩大项目,但是收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纯手的制作很难适应粗放的管理,一些手工艺保持着原始的制作手法,制作粗糙,产量低,无法满足人们对它们的高期望。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产业化问题
1.政府主导性不强,职能缺乏
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力度还不够,社会普遍不重视。即使政府资助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仍然不够标准。
2.企业追求短期效益,参与度不高
一是企业参与不高,作为地方的经济领导者,要身先士卒的去带动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和保护,在整个过程中,除了政府和继承者,外部因素也是不能小看的。毕竟,外部的群众力量才是最大的。
二是没有自己完整的产业链。包括上游的原创性研发,还有制造和销售发行的中下游,三处很难混合在一起。然而,新形势下的各种艺术形式和视觉媒体对传统艺术造成冲击,传统艺术很难和现代艺术融合为一体。总的来说,是一种封闭的,保守的思想很难解放,畏首畏尾,需要谨行慎为。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优势在于艺术资源潜力很大,但却没有大作为,差距很大。
3.传承后继无人
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主要在于只有让人们学会掌握这种艺术才能更好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而且在传承为过程中也少不了人们的智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再创作,但在创作过程中,他们往往遵循着行业的规矩和信仰禁忌,或由父传子,或由家族相传,邻里相传,受限于小范围。像一些项目的继承者由于岁数很高,导致年轻人们并不想学习,久而久之这种手艺就会失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常重要的精神食粮,应该不论年幼,都应该有保护和传承他们的心。有的技术只有少数上了年纪的老人才掌握[6]。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个例分析——以湘西苗族鼓舞为例
(一)湘西苗族鼓舞基本情况
苗族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等地,湘西是世界上苗族人比较多的居住的地方。苗族同其他民族一样,也分为很多的分支,红苗是所有分支里面人口最多的,多达90多万人。
苗族人民随着时间的流失,苗族人民将歌唱,表演等艺术形式相互结合,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一种艺术——鼓舞,鼓舞不仅仅是苗族的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他鲜明的民族特征,最大程度的向世人展示他们的艺术气息和传统文化。
湘西为我国乃至世界比较大的苗族居住区 ,这里的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不仅品类多样,而且文化底蕴也十分的浓厚,所遗留下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也十分丰厚,特别是鼓舞,是湘西地区的苗族热特别喜爱的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苗族鼓舞是苗族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文化,在长时间的生活和生产的过程中,苗民人民用他们的机智,创造了丰富的精神食粮。鼓舞是苗族最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形式。湘西鼓舞于2004年被国家授予第二批中国民间文化遗留财产保护工程,而且在2006年成功的申请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在凤凰古城的苗族人众多,再加上近几年凤凰古城的旅游业快速发展,所以湘西鼓舞的发展和治理就成了最具有代表性的[7]。
(二)湘西苗族鼓舞生存面临的主要问题
1.民族落后地区文化产业观念淡薄
湘西属于湖南西部民族地区,为国家关注的特贫地区,在国家扶贫开发战略层面,14 个连片特困区中的武陵山片区,64 个贫困县市中,湘西的 7 县1 市全都囊括其中。湘西地区的贫困并不是因为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造成的,更多的是因为文化水平的落后。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民族在这里生存过,由于封建的压迫,教育意识很淡薄,不仅如此导致了在一些其他方面他们的意识也不是很充足。一是商品意思薄弱。很长一段时间内喜爱一直是物物交换的交易方式,使得他们对商品经济缺少一定的认识。二是市场观念淡薄。在市场的几个关键要素中,湘西人对劳动力市场比较熟悉一点,生产要素市场不陌生,但对生产要素的配置和重组,往往缺乏整体把握。而最根本的是对资本市场的无知,对资本市场的特点、规律、方式、程序、规范、资本增值等众多方面认识模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了二十余年,同不发达地区不少人一样,市场经济观念在许多湘西人的精神世界里没有地位。由于商品观念、市场观念淡薄,直接导致了湘西人文化产业观念的淡薄[8]。
2.文化创意人才、技术人才匮乏
传统歌舞文化对创意和知识的集成是高标准严要求的。根据全国的统计在北上广这些大城市创意人才也是十分稀缺的,湘西地区尤为严重。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缺少网络,计算机和管理等技术,而且只有让这几方面直接进入文化事业,文化技术人才的作用才日益凸显。但是现实往往并不美好,文化技术人员的缺乏,使得艺术和技术二者不能兼备,这也就造成了人才得流失,影响了湘西鼓舞的发展和推广,在大城市都缺乏的人才,在湘西这个地方更是属于凤毛麟角[9]。
3.缺乏现代营销理念
湘西的旅游现在已经发展起来,但是来到这里的人们可能陶醉于传统文化带给他们的震撼和美丽,可是人们之前却不知道。比如,泸溪跳香舞。跳香是湘西苗民聚居区传播主要的古老宗教民族活动,是苗族祭祖和庆祝丰收、祈求风调雨顺的活动,存在于湘西州沪溪、古丈、永顺、张家界市永定区、怀化地区的沅陵、辰溪、溆浦三县等地带。每年农历十月初一,都会举行跳香仪式,族内的男女老少都会到跳香殿前欢哥跳舞,纵酒狂欢[10]。 
(三)湘西苗族鼓舞产业化发展模式
这些年在政府的帮助下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在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取得了以下的成果:(1)获得荣誉:湖南在建设文化大省开展的资源综合调查中,湘西州在全省十几个地州市的排位位居第二;作为资源富集区,2004年在云南省召开的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会议上, 湘西州被列为全国第二批三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试点之一, 成为全国唯一进入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试点的少数民族自治州。(2)制定保护政策:保护湘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3)设立保护构机:从州政府往下个各级组织成立民族民间保护机构。(4)获得的国家级文化保护品类:将湘西地区的一些独有的特色文化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的遗留财产名录。
在最近的几年内,在政府和党的关怀与支持下,还有各界的学者的精心准备努力下,湘西地区的鼓舞得到了很好的规划做到了建档案,普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等基本的保护工作,在人文旅游的热潮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下,湘西鼓舞的价值和当地的良好的原生态环境,让开发商和旅游者及众多的学者来到这里,实地考察和观察这里的风土人情。湘西鼓舞在工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下,使得鼓舞渐渐失去了它的“生动”,慢慢的生存空间也在变小,而且在“传宗接代”这一方面也开始出现断层,导致了湘西鼓舞的内涵在不断地消失,也可能是旅游开发的不得当,导致鼓舞的最初的“本心”受到扭曲和误解,从而慢慢的消失在人们的审美和社会生活中。因此我这次的课题,不仅仅是为了保护湘西鼓舞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合理的开发和运用,让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消失在我们的生活里,毕竟这都是老一辈的人们的心血和汗水,我们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同时,更应该研究如何将它发扬光大,去不段挖掘它新的内涵和时代价值
(四)湘西苗族鼓舞的借鉴意义
祭祀活动是湘西鼓舞的主要来源,因为他来源的方式因此可以融合其他的艺术形式,这样不仅对鼓舞的本身也对其他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影响。学者熊晓辉认为 “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由诸多艺术形式与民俗、民风诸种因素组合而成的特有的艺术风格,是宗教、习俗、艺术的综合体。在表演上承接了‘巫’文化模式,并具有现代音乐、舞蹈形式,因此具有时代性。”湘西的鼓舞不仅仅是对自己也对整个湘西的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鼓舞源自民间,自然地也成了苗族民间最具有传统色彩的文化活动。在苗族的鼓舞中舞蹈是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对身体的要求颇高,同样的对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大有益处,在苗族的历史中,鼓舞占到了非常重要的比重。鼓不仅仅只是在农村有着重要意义,在城市生活中也是人们的精神食粮;鼓在当地被认为是文化和情感的桥梁,自然而然的鼓舞也成为了苗族的文化象征,与湘西人民有着不可言语的情感。
四、促进非物质文化的遗留财产事业化发展变化的政策建议
(一)政府主导,根据非物质文化的遗留财产特色积极作为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文化的变迁,鼓舞的内容和艺术形式渐渐地被人们所淡忘但随着湘西旅游业的兴起,一些在人们内心深处的传统文化被唤醒,在旅游的名义下。湘西的鼓舞文化会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能够让更多的人接触到鼓舞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鼓舞文化,从而更有力的保护鼓舞文化。
(二)企业加强运作,扩大事业,释放地域特色
与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步进行,使得湘西州在21世纪初,解散了绝大部分的文工团,只保留了州歌舞团。到了今天,政府必须下定决心,全面确立州内文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将其置于市场之中,自主决策、自主经营、独立运营、自负盈亏操作也是通过市场,突破行业之间的壁垒,实现鼓舞与其他行业的相互促进,激发出人们对歌舞的创新意识。当前多种多样的模式相互并存,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专长,只要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准自己前进的方向,各种模式相互协作和帮助就能让湘西的歌舞事业呈现大幅度的跨越[11]。。
(三)传承人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传承和发扬并举
在凤凰湘西的旅游业在开发之前,它的传承方式只是简单地传接下去:家庭式和师徒式的言传身授的方式进行传承,不仅仅在传承的范围上有所限制,而且对传承者而言,传承的过程同样中同样也存在着风险。随着凤凰苗族鼓舞旅游开发的深入,传承者的思路和模式发生着巨大的转变。
一是民间传承,民间传承在于自然,这种传承方式是兴趣和爱好,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寻找传承的方式方法。民间传承的优点就是范围广,而且受环境影响小,不仅仅是在农村发展,在社区也可以有很好的发展空间,而且这种原生态的传播方式能最大限度的保留鼓舞最淳朴,最古老的一面。
社区文化传承,让鼓舞文化在特定的范围内得到有效的传播和推广,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他的有效和高效两个方面,就像在吉首大学、文化艺术技校等高校和专业舞蹈团队里他们都拥有自己的舞蹈人员,而且专业性也很强,他们可以通过讨论和探究,为鼓舞适应潮流做一些大胆的创新和创造,还有一系列的讨论。如传承人石顺民他就在1988年至2000年期间,在吉首市矮寨镇文化站从事苗族鼓舞的辅导、教学和表演工作,而且还想亲自组建舞蹈队,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石顺民老师的鼓舞是非常优雅,在鼓舞中加入了许多优雅的舞蹈动作,其动作极具美感,他的创新不仅仅是只让鼓舞流传在民间,也让它有了登台的机会。而且还言传身教的教育出两名出色的鼓王:龙菊兰和龙菊献[12]。。
二是教育传承,让湘西鼓舞走进校园,培养兴趣爱好甚至可以开设专门的课程,让传承者或者鼓王等一些高水平的老师亲自指导学生,更可以开设相关的教学培训。教育传承的方式不仅能让鼓舞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传承。而且教育者与传承人可以通过知识的交流,让鼓舞得到更规范的发展和创新。
虽然传承鼓舞文化主要以社会传承为主体,但是学校教育传承是湘西鼓舞的一种新的传承思路。可以让传承的方式变得灵活起来,这样不仅仅让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也能够让鼓舞的传承得以延续,毕竟在教育的环境下,鼓舞的精神和内在会得到最大的保留,同样的也能让学校的教学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四)非物质文化的遗留财产事业化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的遗留财产资源的事业化开发刚刚开始,非物质文化的遗留财产资源的事业化开发实际上还有相当大的拓展空间。为保护好这些已经所剩不多的非物质文化的遗留财产,事业化开发必须以确保非物质文化的遗留财产安全为前提。而确保非物质文化的遗留财产安全传承的最直接的管制方式,就是在开发过程中,尽量避免生产出与传承人作品完全相同或相近的文化产品。即或生产同类产品,也必须以确保传统手工技艺的安全传承为前提。当前许多非物质文化的遗留财产产品开发只是对原有产品的简单复制,这种价格低廉的产品复制,很容易对传统手工技艺造成巨大的市场冲击,支持这种开发,虽然保证了市场的需求量,但是这种机械化生产的东西只会让人觉得很呆板,并不会像手工制作或者言传身教那样有传统的韵味。所以,我们理想中的事业化开发,应该是尽可能多地汲取非物质文化的遗留财产中的某些元素.并根据市场需求,打造出既适合当代消费者口味、兴趣,又不会对传统手工技艺造成直面冲击新型产品。
 
结论
因为继承者和开发商的发展,就必须要把发展和传承两个方面相结合,让传承人继续传承下去,让开发者更合理科学的去开发,将开发和传承放置在一个平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产的发展,不仅因为保护需要被严格限制保护无形文化财产的遗产,也由于职业发展的丰富丧失纯真。相反,如果将“保护”与“开发”放置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工作平台上,那么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就不是不可能的事。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尽心的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今后的文化开发和发展营造了更加舒适的环境,因此过于商业化的开发并不能真正的影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和精神而且还会在文化遗产的母体之上加以创新。总之,分而治之,是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也是最可行的方法。可以让精神和文化得以传承更能让文化得以过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参考文献
[1]《吉首市志》编纂委员会,编. 吉首市志[M]. 北京:方志出版社,2012.
[2]罗思思. 湘西苗鼓探讨文献综述[J]. 民族论坛,2015,06:105-108+112. 
[3]肖灿. 湘西苗族鼓舞艺术特点及当代发展变化[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4-5. 
[4肖灿. 论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形态特点及当代发展变化[J]. 攀枝花学院学报,2012,03:34-36. 
[5]聂元松,彭秀莲,李国斌. 苗族鼓舞,苗族人的“圣物”与“国宝”[J]. 民族论坛,2012,07:40-41. 
[6]罗婉红. 非物质文化的遗留财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与发展变化——基于湘西州的考察[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9-10. 
[7]谭建斌. 对湘西苗族鼓舞两类三层现象的思考[J]. 艺术评论,2011,06:86-89. 
[8]周吟,朱奕. 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形态特征[J]. 艺海,2011,06:105-106. 
[9]刘娟娟. 南湘西苗族鼓舞文化的考察与探讨[J]. 群文天地,2011,06:10. 
[10]罗婉红. 湘西苗族鼓舞的生态考察与文化思辨[J]. 民族论坛,2011,18:90-93. [11]于涛. 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与民俗文化旅游的互动探讨[J]. 大众文艺,2015,08:38-39. 
[12]罗婉红. 文化生态视域下湘西苗族鼓舞的变迁与调适[J].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5,02:114-119. 
 
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