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所列毕业设计(论文)资料均属于原创者所有,初衷是为大家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参考和学习交流之用。

毕业设计我帮你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及其当前意义

www.bysj580.com / 2023-03-02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及其当前意义
摘 要
邓小平同志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对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具有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形成以及每一时期所形成的内容以及对当今我党的政治体制的影响进行解析。
关键词:邓小平  政治体制改革思想  意义
 
目录
引言 1
一、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形成过程及内容 1
二、政治机制变革的目标、准则和实质 3
2.1政治机制变革的整体目标 3
2.2政治体制改革准则 4
2.3政治机制变革的实质 4
三、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在当前的意义 4
参考文献 5
 
引言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是在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形成的,是在总结以往我党胜利和挫折经验并借鉴别国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社会主义变革被分成政治机制变革与经济机制变革。而政治机制变革是关乎我们党扩大前进路径的方向与经验历程。社会主义变革代表着社会主义机制的自身完备与发展。社会主义变革包含着政治、经济与相对应文化机制变革等。在变革的进程里,不管任何阶段出现问题势必影响着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所以,每个阶段间的关联必须要互相关联密不可分。有何种经济支柱必然影响着出现何种的上层建筑。若经济支柱发展不好,则会严重牵制着社会发展,只有发展越好国家才能强大。
政治机制变革是否成功关乎国家的进展。若国家想有更加美好的发展就需要有对应的政治机制变革。唯有完备政治机制变革才会增进经济的快速进展,才会促进达成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与安定太平的民众生活。因此,唯有完备政治机制变革,才会更加美好地改变民众日常生活与增强生产力的进展,达成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国家,加强我国处于国际的位置。
政治机制变革不能一气呵成,更不可能用较短的时间来达成,应该由多代人来一同努力才可以达成。我们必须建立起坚决的诚心与坚信不移的想法。此外,政治机制变革还有着一定的机动性。它无时不刻地注重着社会进展的大局面与其它变革的进展速度,在变革进程里如果有相对应的问题出现需要做出及时的规整来顺应变革的进展,由此达到国家的统一进步。
一、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形成过程及内容
20世纪7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发展的主题也逐步由战争转向了和平发展。只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党的指导工作发生了严重失误。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与中国当时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提出了政治要为经济服务的主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他旗帜鲜明地强调: 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 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都与民主问题有关, 是实现民主的保证。使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区和巨大发展。提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推向前进。并且提出了民主需要制度化、法律化。恢复了基层政权组织和民主法律制度。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矛盾也随着经济发展日益突显。面对这些问题,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就是实事求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党领导人民在各条战线上拨乱反正,有步骤地解决建国以来遗留下来的诸多历史问题。
1980年8月18日, 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专门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长篇讲话,反思了文化大革命“左”的错误,系统阐述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把政企职责分开和简政放权作为此次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以增强企业活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使这项工作全面开展起来。然而在经济体制改革准备更深入的开展时,政治体制巨大的掣肘作用开始显现。针对这些问题,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同政治体制改革同步进行。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邓小平同志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前提下也强调稳定与开革的关系。强调稳定的发展环境是改革开放前提条件。那么,要怎么样去做才能创建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呢?邓小平同志更深入的分析了由于利益结构分化所导致的不稳定因素可能增多的情况,要从解决人民的内部矛盾入手,防止矛盾进一步加深。在八十年代前中期,主要就是围绕着如何使我们的党充满活力开展工作,初步形成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思路。从有利于未来发展的角度上去总结过去,对党内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具体政治体制改革其一:使干部队伍年轻化,废除了干部终身制度建立的退休制度。其二:党政分工明确,以免权利过于集中;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使党政个事业机构做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每位工作人员都能各尽其职,各担其责。其三:使机构简而精,优化干部队伍。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治体制上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邓小平同志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在这一阶段也逐渐完善,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在这一时期,邓小平同志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设定了适合中国长期和近期发展的目标。他指出:我们政治体制改革总目标: 第一, 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第三,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而调动人民积极性的最中心的环节, 还是发展生产力,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年,他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第一目标是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第二目标是克服官僚主义, 提高工作效率。第三目标是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同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应遵循的原则。第一要谨慎推进。第二, 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借鉴但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和西方模式。第三, 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秩序地进行。邓小平指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改革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在稳定的政治环境中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我们的改革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 不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前期改革的经验,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 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第二个内容是权力要下放, 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同时地方各级也都有一个权力下放问题。第三个内容是精简机构,这和权力下放有关。他总结的提出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政治体制改革是分不开的。九十年代初期,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我国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确定了方向。1992年1月18 日至1992年 2月21日,邓小平视察了深圳、武昌等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由此看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的重要性。因此,我国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把市场经济配置的长处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找到了一种新的实现形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对我国政治体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建立高效率的办事协调、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提高政府官员自身素质,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公务员制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才能尽快实现政企分开和政府职能的转换,为建立高效灵活的宏观调控体系,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扫清障碍。  
二、政治机制变革的目标、准则和实质
2.1政治机制变革的整体目标
(一)稳固社会主义机制
我国推行政治机制变革为的是社会主义机制能较好的进展。社会主义机制在我国比较于西方一些国家有着极强的优胜性。虽西方的国家推行三权分立机制,但整体说只能算是有钱人在玩的政治游戏。一般的民族决不可能在这种机制里取得好处。在我国,所提倡的政治机制变革是以人民为主,在民众的监管之下,党才能执行民众给予自身的权利。
(二)让社会主义里的生产力能够取得较好的进展
无论何种变革的成功与否都关系着发展经济中的国家。而发展经济里至关重要的内容便是发展生产力,进展的快与慢直接关乎着国家的进展效率。可对于进行政治机制变革的社会主义来说,是为生产力较好的发展。若逃离发展生产力则再如何变革都是无法成立,更不会获得成功。因此,政治机制变革更是为社会主义里的生产力更好的发展。
(三)民主型社会主义需要较好的提倡
   我国的政体与国体都表明一切以人民为主,代表着我国是个提倡民主的国度。这也成为区别于西方国家的地方。唯有较好地提倡民主才能取得更多人的拥护,才有助于社会进展与民众的生活舒适优裕。
(四)较好地提高民众的参与性
在社会的迅速进展与科学技术的提高,党要发展需要不断输入新型资源。如今的掌权者纵使有些权力,却在接触新鲜事物与学习能力上,还是落于青年人。而青年人对于年长者来说,更有拼劲,更显活力,更可以顺应如今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此外,年长者随着年纪的增长,迟早都要被青年人接替。因此国家要更好地发展,有更好的工作成效,就必须充分提高民众的参与性,为党的成长加入更加新鲜的资源,能够较好地服务于国家。
2.2政治体制改革准则
基本准则是社会主义机制的自身完备与进展。我们的变革必须遵守社会主义的进展方向,不可能偏离现行政治机制下党的指引。若结果变化则会影响着全国的民众,更有甚者会出现我国我党消亡的危机。在邓小平提出的理论中明确指出,在政体变革里,一定要将需求与可能组合起来,全面考虑社会进展的各方问题与困难,要适当地发展。详细需要做到:
第一:四项基本准则需要坚持。
第二:需要从我国国情考虑,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情考虑。
第三:需要在我党的指引下有规律有顺序的进行。
2.3政治机制变革的实质
邓小平政治机制变革最主要实质在于突出分开党与政,分开党与政所进行的工作。改革开放前,我党与政府大多数情况还汇集一起。这样不但无法让工作成效提高而且也无法发展国家。唯有将党与政的职责分开,让各自的精力用在各自的建设上,才有助于确保各项工作职责的展开,也可以促进工作成效的提高,还能让社会发展的更好。就较多地区的专政垄断情况,邓小平给出权力下达的策略。他表示,党与国家需要将一些权利交于当地与基层。因为处于第一线的当地与基层,与中央领导相比更能了解当地状况,还可以联系实际。
三、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在当前的意义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指引全党全国人民进行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逐步实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等一系列重大转变,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同志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跑的理论成果。在整个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体系中始终贯穿的执掌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也是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精髓。邓小平提出的一系列观点,第一次较系统的回答了我国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开放到今天,我国之所以能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主要靠的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指引。同样也在实践中证明了邓小平同志政治体制改革的真理性。
尽管现在国际国内的形势比起当年有很多新的变化,但是邓小平同志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依然有着现实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今天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然要继续以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思想为指导。仍然要继续围绕什么是社会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深入领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思想的解放,贯彻执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等等。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中,胡锦涛总书记就从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七个方面全面的阐述了我国当前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深入,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过程,应该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党中央认为,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全党日程的时机已经成熟。认为邓小平同志一九八零年八月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依然是我党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由此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对于中国的经济政治发展始终具有指导意义。可以说是我党继续发展的指南针。
总之,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实践证明了邓小平同志非凡的政治眼光。他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初步解答了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为我国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武器。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的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 刘志信. 又及邓小平思想[J]. 社会科学论坛 , 1994,(02) 
[2] 迟福林. 政治体制改革达到什么目的,包括哪些内容[J]. 瞭望 , 1987,(28) 
[3] 吕筱梅. 邓小平同志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探讨[J]. 毛泽东思想研究 , 1988,(03) 
[4] 韩强. 关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 理论学刊 , 1997,(04) 
[5] 郝宏明. 转变观念掌握标准 搞好政治体制改革[J].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8,(01) 
[6] 江西省社科院萍乡市委市政府联合调查组.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干部心态的几点看法与思考[J]. 江西社会科学 , 1988,(04) 
[7] 王春明. 论政治体制改革势在必行[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 1988,(01) 
[8] 力平. 促进政治体制改革[J]. 教育与职业 , 1987,(01) 
[9] 郭成林 , 毛树林. 政治体制改革若干理论观点综述[J]. 理论探讨 , 1986,(06) 
[10] 王海军. 从新的视角展现邓小平的伟人品格与思想贡献的著作——读《邓小平的伟人品格与思想贡献》[J]. 理论学刊 , 2005,(12) 

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