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所列毕业设计(论文)资料均属于原创者所有,初衷是为大家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参考和学习交流之用。

毕业设计我帮你

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的现况分析

www.bysj580.com / 2023-03-01
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的现况分析
摘要:社会支持在缓解艾滋病患者压力、提高其生命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章分析了社会支持的定义和来源。第二部分分析了社会支持来源,其中包括政府、社会救助机构和家庭等。第三部分分析了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影响因素。鉴于笔者前期参与的西安市长安区疾控中心实习计划,在第一线与临床艾滋病患者亲密接触一个月时间,将从临床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支持 -- 基于社会工作中个案访谈记录的角度进行研究。
关键词:社会支持;定义;来源;影响因素
 
目  录
1 前言 4
1.1研究背景 4
1.2研究意义 4
2 社会支持的定义及来源 5
2.1 社会支持的定义 5
2.2 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的来源 5
3 社会支持的来源分析 6
3.1 政府 6
3.2 社会救助机构 6
3.3 家庭 6
4 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影响因素分析 8
4.1 年龄 8
4.2 性别 8
4.3 婚姻 8
4.4 家庭收入 8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1 前言
1.1研究背景
通过对西安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进行关怀和干预,了解其接受社会支持的现状并进行分析研究,能够为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和相关政府部门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由于目前尚无彻底的治疗方法,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面临巨大压力。社会支持作为现代医学模式的重要内容在艾滋病防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需要对我国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系统的发展形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采取最有效的发展策略,减少艾滋病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冲击。笔者分析了我国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系统内部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外部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发展与完善我国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系统的相应策略。
1.2研究意义
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系统的发展与完善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抓住机会,扬长避短,以建立一个各种机构和组织优势互补,具有不同分工的社会支持网络为方向。这个系统中, 艾滋病患者自知道被感染后就面临着严重的心理负担和社会压力,心理上迫切需要来自社会各种团体或组织的关怀和支持。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包括亲属、朋友、同事、同伴等社会人)、社会组织与社会团体(包括家庭、单位、党团、工会、妇联等)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社会支持是患者应对疾病和治疗过程中最有潜力的资源之一,无论哪种形式的社会支持均有助于患者维持良好的心身状态。
本文主要针对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系统开展研究,首先政府起引导作用,并且政府各部门要有明确的责任,保障各项政策的落实; 非政府组织和其他公益性机构的发展要能弥补政府功能。这个系统要有能力完成以下任务: 第一,能够为艾滋病患者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及专业的心理指导; 第二,能引导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进行生产自救"帮助其再就业等,获得经济来源; 第三,能够进行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的普及,提高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并减少社会歧视。
2 社会支持的定义及来源
2.1 社会支持的定义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属、朋友、同事、伙伴等社会人以及家庭、单位、党团、工会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社会支持是患者应对疾病和治疗过程中最有潜力的资源之一,论哪种形式的社会支持,均有助于患者维持良好的心身状态。艾滋病具有传染性,且不能治愈,导致社会人群对这种致命性传染病有着强烈的恐惧心理。
2.2 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的来源
大多数学者将社会支持来源分为正式支持系统与非正式支持系统,正式社会系统的支持是来自政府和社会服务系统的支持,主要为政府与机构等单位;非正式支持系统则是来自个人社会网络的非正式社会支持,如来自家人、亲友、邻居、伙伴等来源所组成的支持系统。
耿文秀、楚冬梅的研究表明在人际关系方面,家人、亲密朋友、病友及草根组织是艾滋病患者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主要来源。向德平、吴丹调查表明对艾滋病相关的NGO 组织的满意度最高;满意度很低的项目是最低生活保障金、医药费用报销及基层医院。
 
3 社会支持的来源分析
3.1 政府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对艾滋病患者的关怀与救助。政府的重视为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中央财政对艾滋病防治经费的投入进一步加大,2003 年我国政府提出“四免一关怀”政策,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加快了艾滋病相关法制建设。《艾滋病防治条例》的实施使艾滋病患者的权利保障有法可依、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国家领导人亲自慰问艾滋病患者,积极倡导社会消除歧视,为全社会关爱艾滋病患者做出了表率。
3.2 社会救助机构
媒体正面报道增加,社会效应逐渐显现。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在社会对艾滋病认知的塑造中起引导作用。我国媒体早期有关艾滋病的报道负面较多,常带有明显歧视性。目前,我国的媒体报道已有很大的改观,艾滋病报道已越来越人性化,传达了正视艾滋、科学地防控艾滋的积极信息。媒体在倡导消除歧视和社会关爱方面正发挥着积极作用。
国际经验对我国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模式的探索具有借鉴意义。艾滋病是全球性问题,已引起各国重视。发达国家开展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的研究比较早,且已基本形成体系,如在立法、社区支持等方面有比较成功的经验。加强对国际社会支持模式的研究,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可以在构建我国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系统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3.3 家庭
我国传统文化使艾滋病患者得到较多家庭关怀。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家庭成员间高度地互相依赖,家庭成员之间的强互赖关系表现为家庭成员彼此关照并彼此履行家庭关系中的义务。这种家庭文化的传承是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资源。大量研究表明,家庭关怀是我国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较好的家庭关怀和支持可以减少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治疗的信心,对艾滋病防治和改善艾滋病患者的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4 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影响因素分析
社会支持的接受程度表现出两人之间发生互动时所体现出的社会属性,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支持影响因素有所不同。从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支持的相关文献中总结出艾滋病患者自身的年龄、性别、婚姻和家庭收入对其社会支持的接受状况存在着重要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4.1 年龄
在已有的研究中有很多都指出年龄对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支持接受状况有影响,如:张双、陈艳芳等人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分析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得出社会支持得分随年龄增加而下降。
4.2 性别
杨晶晶、蔡乐等人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其社会支持得分的影响因素,得出结果客观支持得分男性高于女性。刘永艳、耿文秀在研究中指出女性艾滋病患者受到的配偶支持较少,女性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支持问题更需引起重视。
4.3 婚姻
张双、陈艳芳等人在研究中指出家庭中在婚者相对未婚、离婚、丧偶者获得社会支持多,婚姻关系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杨晶晶、蔡乐等人在研究中发现社会支持的最重要来源是配偶,婚姻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是家庭组成的必要因素。
4.4 家庭收入
家庭收入是影响艾滋病患者对社会支持的接受程度的重要因素。张双、陈艳芳等人在研究结果中发现艾滋病家庭人均年收入<3000 元,无业者对社会支持的利用较差。
结论
总之,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支持研究有很多。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网络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护理人员应起到引导和桥梁作用,加强社区的宣传教育,开通与患者电话和网络的随访、交流,充分发挥家庭的主导地位,并呼吁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投入,扩充和强化“四免一关怀”政策,借助媒体的宣传,让社会人群认识艾滋病和艾滋病患者,减轻其恐惧心理,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和排斥,制定长效机制,为患者构建确实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网络,从根本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徐顺生.  健康需要爱的呵护[J]. 心理与健康. 2001(06) 
[2] 蓝海英,洪滨.  产前抑郁水平与社会支持及生活事件相互关系研究[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9(11) 
[3] 徐小林,丁松宁,赵华硕,李磊,宋蒙,漆苏阳,刘相佟,黄水平.  社区空巢老人生存状况及社会支持状况[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20) 
[4] 韩华,张丽侠.  铁法煤业集团总医院医护人员个体应对资源水平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 2010(28) 
[5] 颜江瑛,刘筱娴.  30~50岁女性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J]. 中国妇幼保健. 2004(03) 
[6] 贺蓓蓓.  社会支持与乳房自我检查的关系[J].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1998(01) 
[7] 郎素花,陈长香,李建民,马素慧.  家庭及社会支持与更年期妇女身心状况关系的调查分析[J]. 护理研究. 2009(33) 
[8] 丁敏,李双兰.  邯郸市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及其影响因素[J]. 河北医药. 2010(12) 
[9] 葛华,刘继文.  视屏显示终端(VDT)作业人员的职业倦怠调查研究[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0(07) 
[10] 阚百鸣.  良朋益友助健康[J]. 家庭医学. 1996(03) 
[11] 张红.  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艾滋病认知能力的效果分析[J]. 职业与健康. 2011(02) 
[12] 吴翠平,娄晓民,梁利花,戈文洋,季士治,游新.  不同因素对农村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水平的影响[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1(03) 
[13] 姚曙光.  河南大学生对艾滋病社会排斥研究[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1(04) 
[14] 刘雪娜.  我国大学生艾滋病同伴教育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1(04) 
[15] 陈润阶.  艾滋病职业暴露原因及预防措施[J]. 职业与健康. 2011(11) 
[16] 蔡南乔,郝元涛,方积乾,何丽云.  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测定量表概况[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07) 
[17] 刘志娟,黄晓,贺莉萍,胡婷,周勇,周少平.  高年级护理学生艾滋病相关职业暴露知识、恐惧心理与护理意愿[J]. 职业与健康. 2011(18) 
[18] 邹潇白,贺健梅,张国强,李向忠,陈曦.  湖南省衡阳市2004-2009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情况分析[J]. 中国病毒病杂志. 2011(05)
[19] 李苑,倪燕,陈武,廖应萍,蒲永红.  医学院校女生艾滋病知识和态度的现况调查[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1(10)

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