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所列毕业设计(论文)资料均属于原创者所有,初衷是为大家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参考和学习交流之用。

毕业设计我帮你

吴江市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状况的调查和分析

www.bysj580.com / 2019-05-17

吴江市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状况的调查和分析
摘要:199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明确指出:“学校应当在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有条件的普通中小学、农业中学、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普通高等学校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可以开展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条例》的指导思想,深化直接体现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学校体育改革,了解和掌握目前我市各中学的课余体育训练状况,随机调查了我市十四所中学的课余体育训练开展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学校领导、学校管理制度、场地器材、任课老师和家长、体育老师业务能力、学生兴趣等是影响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而学校能否解决好文化学习和课余训练这一矛盾是今后顺利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关键。
关键词:课余体育训练  文化学习   调查  分析  
1  前言
学校课余训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推动学校群众体育的发展,更好地增强全体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不仅能造就大批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的体育人才,而且能有效推动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广大体育工作者在这片领域里洒下了辛勤的汗水,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体育人才,为众人所敬仰。由此,课余训练的业绩成为许多学校领导和文化课教师评价体育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学校课余训练是我们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每年的市运动会是对各校体育教师在学校课余训练工作业绩上一次最好的检验,同时也是各校体育教师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的最好时机。在此过程中了解到许多体育教师在课余训练工作中的一些无奈和困惑。大体表现为:学校领导不重视;场地器材布置不到位;平时学校不按排训练时间,最让人无奈和头疼的是还要受到文化课老师、班主任和家长的反对,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然体育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低下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为了进一步深入探究我市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状况和其原因,随机对我市十四所中学的课余训练情况进行了调查,并结合各校历年的市运动会成绩和有关文献资料及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结论。同时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建议,供广大同仁和前辈讨论,提出宝贵的意见!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震泽一中、铜罗中学、桃源中学、青云中学、松陵一中、
盛泽二中、平望二中、梅堰中学、南麻中学、北厍中学、芦墟一中、芦墟二中、实验初中、黎里二中
2.2 研究时间:2002年9月~2003年9月
2.3 研究方法:
2.3.1 访问调查法:通过电话、利用市运动会和教研组长会议契机对教练员访问的方式调查各校的课余体育训练状况。
2.3.2 问卷调查法:通过对我校学生、家长及文化课老师的问卷调查,了解三者对课余体育训练的看法和所持的态度。
2.3.3查阅资料法:查阅各校2001~2003年市中学生运动会各项目团体成绩
2.3.4归纳分析法:对所收集的数据和资料进行统计、归纳和分析
3.研究结果
3.1 调查结果见表1、表2、表3。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3.1.1 课余训练落实不到位,应付比赛现象比较严重。
由表1所示:除乒乓项目外,其他项目的课余训练落实到位(训练次数在2-3次/周)的学校只占35.7%,这些学校在历年的市运会上的成绩相对较好且稳定(表2)。而64.3%的学校中,大部分项目每周只安排1次或不安排课余训练。从训练的科学性角度讲,运动员每周训练次数一般在2至3次以上,运动水平才会有提高,何况遇到恶劣天气,训练次数就更加不能得到保证。那么,一学期下来运动员训练的状况和运动水平是可想而知的。由此可以推断:64.3%的学校在课余训练上是落实不到位的。据调查获悉,绝大部分学校把课余训练的时间安排在寒、暑期,后者更为居多,其中乒乓球项目表现最为突出。其目的就是为了应付每年的市比赛,个别学校甚至放弃比赛。
        表1 学校每周课余训练次数调查表  
学    校  田 径 乒乓 球 篮  球 足   球
震泽一中 3 0 0 #
铜罗中学 2 0 2 #
桃源中学 0 0 0 #
青云中学 0 0 0 #
松陵一中 2 0 4 #
盛泽二中 3 0 3 #
平望二中 3 0 3 3
梅堰中学 2 0 # 0
南麻中学 0 1 2 #
北厍中学 1 0 # 2
芦墟一中 0 0 # 3
芦墟二中 0 0 # 0
实验初中 2 2 2 2
黎里二中  1 0 1 1
  注: # 表示学校不参加此项目的比赛,以下同理
3.1.2 课余训练发展不平衡,在训练项目上有侧重。
查阅历年的市运动会成绩(表2)可知,在田径、乒乓球、篮(足)球三大项目上都能拿名次的学校只占40%左右,大部分学校只在某一项目中占有一定的优势。这现象与其训练的落实程度是相关联的。这说明学校在优势项目上投入较多,而对一些弱势项目上投入较少,甚至处于完全为了应付比赛的境地。再从田径、乒乓球、篮(足)球三大项目在各校中的训练状况比较:田径占50%,乒乓球7.1%,篮(足)球占57.1%。可见,学校课余训练在篮(足)球上发展比前两者要好,而在乒乓球项目上发展最为薄弱,这是导致我市乒乓球总体水平不高的原因。
                    表2   2001~2003各校市运动会团体名次统计表  
学校 田    径 乒乓球 篮球 足球
00    01    02    01    02    03 01    02     03  01    02   03
震泽一中     5      2      2     3      2     *    1     3      2     #       #     #
铜罗中学     *      *      *      *      *     *     *       *    2     #       #     #
桃源中学     9      *      8 *      10     *     *      3     *     #       #     #
青云中学     8      *      *     8      8     10     *       *     *     #       #     #
松陵一中     6      *      9     1      1      1      2      1     1     #       #     #
盛泽二中     3      4      1     6      7      *      3      1     1     #       #     #
平望二中     *      *      3     7      3      2      #      #     5     6       2    7
梅堰中学     *      *      *     *      4      7      #      #     #     *       5     1
南麻中学     *      *      *     *      *      *      5     2      3     #       #     #
北厍中学     *      *      *     *       *     *     #      #      #     4       4     #
芦墟一中     *      *      * 5      5      6     #      #      #     1       6     4
芦墟二中     *     10      10     9      6      9     #      #      #     #       3     2
实验初中     10     *      *     10     *      5     1       5     6     #       #     3
黎里二中      7      *      6       4       9     4     *       *      #     *       #     *
     注:   *   表示未能获团体名次 。     "斜体数字" 表示女子名次  
 
4.分析和讨论
对于以上结果,通过调查可作出如下分析:
4.1 迫于升学压力,学校体育无足轻重,课余训练管理无序化。
调查发现,多数老师反映学校领导对体育训练不重视,每年的体育资金投入少,导致体育器材布置不到位,体育老师的待遇差,甚至不安排训练时间,与“正常”的教学秩序发生冲突,引起各任课老师和班主任的反对等因素导致体育训练无法落实到位,管理无序化。
所有这些现象的根源在于学校迫于升学的压力。众所周知,在现阶段保持良好的升学率是一所中学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
所以,学校难免把所有的精力、财力、物力毫无保留地投入到怎样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上,而无心顾及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似乎谁也不愿“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然而,这与我国素质教育改革方针政策是相悖的。素质教育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这样的人才能立足社会。起码他们忽视了体育教育的功能及其重要性,导致重智育轻体育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改善,素质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
4.2 体育教师素质业务水平低下,课时任务重,缺乏敬业精神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从现有的体育师资队伍来看,大部分体育教师来自于体育院校、师范院校体育系或中专体育班,这些人虽然具有专业和相关理论知识,但不少体育教师是“半路出生”,缺乏运动训练和比赛的经历和经验,以及与训练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知识,难以胜任课余训练的要求,甚至“误人子弟”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学校的课余训练任务经常依赖于市运动学校的“外援”或几个“老革命”吃着老本来勉强完成,造就一时的“辉煌”。可这种“辉煌”能持续多久呢?
学校教学任务重,体育教师无力顾及体育训练。调查发现,不少学校的体育教师承担的课时(18-20节/周以上)要远远超过规定课时(14节/周)。繁忙的教学已经让教师们不堪重负,他们除了完成一般的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外,还要承担其他教学管理工作。常年累月,即使精力最旺盛的体育教师也会感到身心疲惫,课余训练难免有力不从心的时候。
少数 “不得志”的体育教师受到社会经济利益的驱使干起了第二职业,所谓的“再创业”,完全把体育教学工作放在次要的位置,“体育教师”变成经商“诚信”的筹码。然而,他们在自己获益的同时,却损坏了其他老师和广大学生的利益,职业道德低下,敬业精神更无从谈起。
4.3长期以来,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这一矛盾始终不能很好地解决,训练人才缺乏。
社会上有“高水平运动员=低水平中学生”的说法,这反映了课余训练没有解决好训练与学习的矛盾。实际上许多学生运动员并非由于学习不好去从事课余体育训练,而是由于长期从事课余体育训练,影响了学习成绩。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运动级别越高,文化知识受到的影响也越大。从一般情况看,运动员等级越高,有文化成绩越低的倾向,因为运动成绩的取得与付出的时间、体力、精力是相对应的。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运动成绩好,学习成绩也优秀的学生,但只是凤毛麟角。这些现象影响了学生家长、任课老师和社会群体对体育训练的认知和态度。本人通过对我校的文化课教师、学生和家长的问卷调查充分证实了这一点。见表3。
            表3 学生、家长及任课教师对体育训练态度的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 调查人数 支持训练人数 占百分比 反对人数 占百分比
学生 208 173 83.2 23 11.1
家长 198 32 17.2 137 69.2
任课教师 85 18 21.2 59 69.4
从上表的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喜欢课余训练,可多数家长和任课老师却持反对的态度。主要根源在于文化学习和课余训练的矛盾。
因此学校必须解决好文化学习与课余训练这一矛盾,是顺利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关键。
让我们的学生从班主任、任课老师和家长的禁锢下解放出来,积极地参与课余体育训练。别再让我们的体育教师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般的无奈;别再让我们的学生总是成为学校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的工具,让他人敬而远之。
5.结论
5.1 我市中学的课余体育训练状况总体状况不容乐观,训练水平低下,主要与学校领导、学校管理制度、场地器材、任课老师和家长、体育老师业务能力、学生兴趣等因素有关。
5.2各校能否解决好文化学习和课余训练这一矛盾是今后顺利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关键。
6.建议:
6.1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加大体育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提高全校师生对体育的认识;增加对学校体育的投入,改善体育教学、训练和课外体育锻炼的物质条件,动员全校师生共同参与课余锻炼,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
6.2完善学校管理体制,在追求升学率的同时,应该重视学校体育和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力争优异成绩,培养优秀体育人才。这样可以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凝聚力,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正所谓“体教结合”实现双赢。
6.3学校对参与课余训练的学生,应当安排好文化课的学习,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在升学和评优上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从而获得更多社会舆论的支持。体育教师在上好课的同时,应通过课外作业使学生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兴趣;在校内经常组织各项竞赛给学生展示才能与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满足学生展示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提高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促使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向训练队靠拢。
6.4学校应激励其他任课老师和班主任都来关心参与训练学生的文化学习,特别是班主任还要做好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对于这些任课老师,学校在业务考核上可采取加分的措施,学生取得的成绩越好,加分就越多。这样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动全体任课老师和班主任的积极性,缓解学生学习与训练的矛盾。
6.5 体育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教育事业中去,齐心协力,推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进程,才是提升学校体育地位,搞好课余体育训练的根本。
主要参考文献:
1、  吴江市中学生运动会田径、乒乓球、篮球、足球成绩册。2001~2003年
2、  吴江市第二、三届中小学体育论文报告会论文选集。
3、  从中运会看我国课余训练 《中国教育报》2002年8月28日第4版
4、  学校课余训练水平不高问题何在   2001-1中国学校体育
5、 叶永延、郑叶华、陆阿明编著。体育科研方法 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
 
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