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所列毕业设计(论文)资料均属于原创者所有,初衷是为大家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参考和学习交流之用。

毕业设计我帮你

大班幼儿视角下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研究

www.bysj580.com / 2020-03-10
大班幼儿视角下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研究
【选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选题的意义
幼小衔接一直是学前教育研究的重点,一直以来,幼小衔接研究的话语体系主要是由作为成人的研究者建构起来,来自儿童的声音被有意无意地排除在外了。幼儿是幼小衔接的主体,所以试图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倾听幼儿的心声。以幼儿的视角去探讨幼儿园和小学的种种差异,理论上,能够丰富在幼儿视角之下幼小衔接的相关理论;实践上,能够有效促进老师安排一日的活动;帮助幼儿更好的去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教育研究者对幼小衔接幼儿视角的关注,成为他们的“发声者”。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的许多研究者就这一问题展开了许多研究,大部分研究者将此课题的话语权归结于成人(家长或老师),而有关儿童的研究视角匮乏。儿童是幼小衔接的主体,只有引导儿童积极的参与,才能有效的促进幼小衔接。
在2003年的《人民教育》期刊的中,有《把儿童的视角纳入教育——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铁道博士的对话》,在对话中,张铁道博士总结道:教师满足儿童的方式应该充分考虑儿童的需要。每一个阶段的儿童在其阶段内都有着不同的需求,弄清每个阶段的幼儿真正的需要,这是每个老师都应该做到的事情。李召存教授在《论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中也指出,在任何的研究过程中,倾听儿童的声音,为他们的表达提供合法的、价值认可的话语空间,能够让儿童体验到充分的受尊重感。倾听儿童的声音,本身就是刺激儿童的主体性和教育性,这样对他们以后人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将获益匪浅。王宜青在《儿童视角的叙事策略及心理变化内涵》中,巧妙的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进行互染和置换,她认为儿童视角作为具有深层文化内涵的形式策略,它的多层复调的诗学意识和对儿童生命特质的转换与提取,都具有相当的理论魅力和研究价值。
李文静在《儿童眼中的--上小学》中,笔者尝试利用“马赛克方法”,利用访谈、拍照、绘画的方法,使儿童能够借助自身对入学准备中人、物、事件的经验和观点。与幼儿共同从众多儿童感兴趣的入学准备的话题中选出了最令人关注的五个话题,分别是小学教师、校园环境、学习事件、活动和仪式、玩耍。经过分析和讨论,知晓了儿童眼中的“上小学”到底是什么样子?儿童对于即将成为小学生,他们的向往和担心并存;儿童眼中的小学教师和儿童期待的小学教师之间存在差异等等,这些都为其他以儿童视角为主旨的教育研究者们提供了切实的教育资源。李巧巧在《儿童视角下的大班幼儿与小学生对学习认识的比较研究》中,将大班幼儿和小学生在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分别是学习内涵、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偏好。在这四个方面,二者都有着多多少少的差异。李洪曾在《大班幼儿与一年级小学生24小时活动的调查报告》中,记录了一天24小时内儿童在幼儿园和小学内的活动情况,并将儿童的活动标准归纳为五类:第一类为休息,第二类为一般生活活动,第三类为明显体力活动,第四类为自由的智力活动,第五类为需要意志控制的智力活动。调查结果具有数据性、真实性,了解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活动时间变化,为幼小衔接问题提出了实质性的意见。李非易在《我—眼中的小学》中,选取了四名就读在不同性质的小学的儿童,采用纵向和横向追踪访谈,从大班幼儿时期,参观小学之后,入学前一周,入学一个月,入学两个月,入学三个月的六个时间段内,对每个时间段内“我看到的学校”、“我与我的同伴”、“我所了解的老师”、“我眼中的课堂和学习”、“我的小学生活”五个方面了解儿童对小学认识的变化,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国内的相关实践研究,将幼儿园和小学的差异重视于幼儿学习上的差异,但是幼儿的生活能力等方面都较少研究,通过自身的实习经历,发现幼儿在幼儿园和小学的不同看法中,在社会关系方面有很大差异,故在本研究中进行探讨。在研究过程中,认真思考,以往的相关研究关于儿童在上小学的这些观点和意见,是否在现实中的得到反馈,而实际学校是否做出了改变?  
三、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儿童视角”的理论研究比较丰富,他们在研究中对于“儿童视角”(children' s perspective)有时会表述为“倾听儿童”(listen to children)。Sonja Grover就主要用“倾听儿童”(listen to children)的表述方式,倡导要注重倾听儿童的声音,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做到将儿童和成人放在同等地位上。Nilsson S使用一种成人制定的评估工具来评估儿童行为、感受下的“儿童视角”"和儿童通过语言表达自身观点的“儿童视角"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差异。Me Tavish 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着重关注儿童的想法,充分发挥了儿童在研究中的主体地位,为儿童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提供了空间和条件。
国外学者还研究了关于儿童对上小学的认知。例如澳大利亚(Dockett&Perry)、德国(Griebel&Niese1),冰岛(Einarsdottir)和意大利(Corsaro&Molinari)有关研究都指出,儿童认识到幼小衔接中个体认识规则的重要性,认为进入小学要学习的是规则。Dockett对澳大利亚儿童的调查发现,如果在新的学校能够建立友谊,他们往往对学校有更为积极的态度。在一项探讨学龄前儿童对他们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观点和态度,探索他们如何体验幼儿园和小学生活、学习之间的不一样的研究中,有48位5岁和6岁的小孩在结束幼儿园生活前接受了采访。他们三人为一个小组,采用半结构式的访谈方式。结果表明,这些学龄前儿童关于小学和在小学学习什么有明确的想法。谈到小学,孩子们最常提到的事情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不同之处,幼儿园和小学的规模和结构,例如幼儿能在一定程度下认识到小学和幼儿园在任务上的不同,即认识到小学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对于校园环境,研究结果表明儿童认为小学更大,人更多。他们关于小学的想法来自去参观小学之后及年长的兄弟姐妹和朋友们。
国内外的关于儿童视角的相关研究,让研究者看到了儿童在研究中是存在价值的,他们能够为关于幼儿园和小学的差异的研究,提供有用的信息。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主要内容
本研究主要研究大班幼儿视角下幼儿园和小学的差异,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习经历,主要研究以下四个方面:生活能力、社会关系、物理建筑和学习。根据访谈提纲的四个方面对大班幼儿进行访谈。在整理访谈资料的基础上,分析访谈结果,探讨幼儿回答的来源和原因。合理的提出实际性的建议。
二、预期目标
通过调查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和小学的不同看法,有效的了解幼儿内心的感受和看法并分析其原因,提出对策,从而促进幼儿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和未来的成长,同时也为国家对幼小衔接采取的教育决策提供可帮助的资料。
【研究思路及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从题目中选取关键词,研究对象为大班幼儿,主要内容是从大班幼儿的视角中了解幼儿园和小学的不同看法,设想考虑导致此不同看法产生的众多因素,分析其现状,能够有效的针对幼儿视角进行一下反思和建议。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文献检索平台,检索“幼儿视角”“幼儿园和小学的差异”“大班幼儿”“幼小衔接”等关键词,了解到国内外相关研究,为本研究奠定基础,提供思路。
2.访谈法:研究者围绕四个方面内容,即生活能力、社会关系、物理建筑、学习,设计访谈提纲,对7名大班幼儿进行非正式访谈,访谈过程中根据幼儿的回答灵活调整。每个幼儿访谈时间约在20分钟,在征得儿童同意的基础上,对访谈过程进行录音,之后将访谈资料逐字转化为文本,进行分析。 
 
【设计(论文)提纲】
一、引言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文献综述
二、研究设计
(一)访谈提纲设计
(二)访谈对象提取
(三)访谈实施
(四)访谈资料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生活能力
(二)社会关系
(三)物理建筑
(四)学习
四、讨论及建议
(一)在幼儿园层面
(二)在家长层面
(三)在小学层面
五、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工作进度安排】
起讫日期 主要工作内容
2019年9月1日—2019年 10 月31日 选题、调研、收集资料
2019年1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 论证、开题、撰写开题报告
2020年1月1日—2020年2月28日 写作初稿
2020年3月1日—2020年4月30日 修改、定稿、打印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巧巧. 儿童视角下的大班幼儿与小学生对学习认识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2]赵皆通. 从幼儿视角与教师视角透视大班幼儿的学习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8.
[3]王小英,刘洁红.幼小衔接中大班幼儿心理压力分析——基于儿童视角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18(02):3-11.
[4]刘洁红. 幼小衔接中大班幼儿的心理压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5]李凤. 儿童眼中的幼小衔接[D].四川师范大学,2017.
[6]李宝茹. 规则教育中大班幼儿行为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7]李召存.以儿童为本:走向“为了儿童”与“基于儿童”的整合[J].学前教育研究,2015(07):9-13.
[8]李召存.论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2,41(11):57-62.
[9]田雨佳,莫迪,李召存.美国小学促进家长参与幼小衔接的实践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15(Z1):71-73.
[10]郑青青. 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9.
[11]沈南. 儿童视角下幼儿入学准备观及成因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9.
[12]赵宜君.幼儿园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40):17-18.
[13]蒋庆荣.幼小衔接期家长教育焦虑的质性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4(05):115-118+124.
[14]马菊荣.浅谈幼儿园应该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J].中国校外教育,2019(23):150-151.
[15]宋依霖.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促进幼儿健康成长[C]. .教师教育论坛(第四辑).: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363-366.
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