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ICP备112451047180号-6
施工图设计说明书
目 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设计依据及规范 1
三、工程地质 1
四、边坡的基本特征 3
五、设计原则 4
六、设计参数 4
七、治理工程设计 5
八、施工要点 8
九、工程监测 12
十、工程质量检验与验收 15
附 件1:计算书
附 件2:概算书
附图:
一、工程概况
本边坡治理工程位于仁怀市妙音寺,整体为单面山结构,分五级平台开发,本次支护为一级(高程936.0m)与二级平台(高程913.2m)之间边坡和藏经阁后缘边坡(高程937.35m),即平面图中的AC段和DE段,其中AC段总长209m,DE段总长88m,本次需要支护的边坡总长297m。边坡为顺向坡,岩层较缓,倾角为18°,节理发育,岩层为寒武系娄山关群薄到中厚层白云岩及泥质白云岩,岩体较破碎,第四系覆盖层较厚,厚约1.2-4.0米不等。根据建筑规划,寺庙建筑降分别坐落在平台上,平台之间将会形成高约17-22.8米的挖填方边坡,边坡类型复杂,平台前缘和左右侧没有放坡条件。根据现场调查及钻探揭露情况,边坡稳定性较差,需要进行永久性支护。二、设计依据及规范 1
三、工程地质 1
四、边坡的基本特征 3
五、设计原则 4
六、设计参数 4
七、治理工程设计 5
八、施工要点 8
九、工程监测 12
十、工程质量检验与验收 15
附 件1:计算书
附 件2:概算书
附图:
图号 | 图 名 | 数量 | 比例尺 |
1 | 仁怀妙音寺边坡治理工程(1~2级平台)平面布置图 | 1 | 1:500 |
2 | AC段治理工程立面图 | 1 | 1:200 |
3 | DE段治理工程立面图 | 1 | 1:200 |
4~8 | 1-1’、2-2’、3-3’、4-4’、5-5’治理工程剖面图 | 5 | 1:200 |
05-1、07-1 | 2-2’、4-4’治理工程侧立面图 | 2 | 1:200 |
9 | 衡重式挡墙结构设计图 | 1 | 1: 50 |
10 | 锚杆、挡板、肋柱、喷砼大样图 | 1 | 1:10 |
11 | 重力式挡墙结构设计图 | 1 | 见图 |
12 | 喷锚支护设计图 | 1 | 见图 |
13 | 浆砌石格构大样图 | 1 | 1:200 |
一、工程概况
二、设计依据及规范
1、设计委托书;
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3、《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5、勘察报告;
6、 其他有关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
三、工程地质
1、气象水文
场区地处云贵高原北部,区内气候属亚热带温和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6℃,最高气温37.4℃,最低气温-5.5℃,多年平均降水量1059.5mm,平均相对湿度79%。拟建建设场地无地表水体。
2、 地形地貌
场地所处地貌为低中山侵蚀—溶蚀地貌,场地位于东门河东岸坡,东门河为深切基岩河谷,呈不对称V字形,场区整体地形呈东高西低,斜坡坡度20°~30°,最高点位于拟建藏经阁东侧山顶,标高945.5m,最低为东门河717.00m,地形最大高差程为228.5m,场地为自然斜坡,场地内植被良好,拟建场地北侧、南侧分布冲沟,根据现场调查,冲沟为季节性流水,流量较小。
3、 地层岩性
根据场区进行的地面调绘及钻孔揭露,该边坡的地层岩性主要为第四系残破积层可塑状粉质粘土、寒武系中上统娄山关群(组)白云岩地层。
4、 地质构造及不良地质作用
根据工程地质调绘,拟建场地位于背斜西翼,1号边坡地层产状倾向296°,倾角为10°,2号边坡地层产状倾向为296°,倾角为18°,岩层为薄至中厚层,岩层层面表面平直较光滑。
边坡岩体内发育二组节理裂隙,各组节理裂隙的分布特征如下所述:
第一组(L1):节理倾向268°,倾角86°,可见延伸长度0.2m~1.0m,发育间距约为1.0m,张开度0~3mm,层间光滑无充填,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表4.5.2,结构面结合程度差。
第二组(L2):节理倾向75°,倾角89°,可见延伸长度0.1~0.3m,发育间距为0.2m~1.0m,张开度1mm~2mm,层间光滑无充填,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表4.5.2,结构面结合程度差。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定,场地建筑抗震设防烈度小于6度,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规定,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根据对场区的工程地质测绘、调查访问,场地内无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地下采空区、地裂缝类不良地质现象及地质灾害。场区内无区域性活动断裂分布,区域稳定。
5、 地下水
拟建场地西侧为仁怀市东门河,东门河为深切河谷,河水水面标高717.0m,东门河与拟建场地最低处高差约131m,拟建场区为东高西低的斜坡地带,坡度较陡,高差较大,有利于地表水向东门河排泄。
本次勘察钻探范围内未揭露地下水。
经调查,场地附近局部土层内分布有上层滞水,如1-1剖面西端点处分布一泉(井)点,水量约0.01L/S,水量小且不稳定,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经冲沟排入东门河,受季节性影响明显。
综上所述,场地地下水对边坡影响小。
6、土、水对建筑材料腐蚀性评价
场地地下水埋藏较深,对拟建工程基本无影响。根据场地周边建筑经验,勘察区内环境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对钢结构有弱腐蚀。场地土未受污染,也无污染土分布,场地周边无污染源,根据当地多年建筑经验证实,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
四、边坡的基本特征
根据岩石的坚硬程度和岩体完整程度,场地中风化泥岩的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II~III级,根据建筑边坡规范表3.2.1规定,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该段边坡岩层倾向与坡向一致,为缓倾顺向坡。
拟建第一台阶设计平场标高为936.0m,场地平场后,在其后缘形成最高约9.5m的1号边坡,边坡后缘无建筑物分布,存在放坡条件,将其边坡划分为一段。拟建第二台阶设计平场标高为913.2m,平场后在第一台阶与第二台阶之间将形成高22.8m的挖填方边坡(2号边坡),填方边坡分布在一级台阶的南北两侧,厚约2~5m。
五、设计原则
1、本边坡工程为永久性支护,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
2、采用支护结构承载力极限状态的极限平衡分项系数法进行设计计算。
3、荷载效应组合采用现行国家规定的荷载分项系数和组合值系数。
4、由于本次支护边坡类型复杂,应采用工程类比动态设计,根据施工现场开挖的工程地质条件、施工情况和变形、应力监测等反馈信息,必要时将对本设计进行校核、修改和补充。
六、设计参数
设计参数来源于实验报告、现行规程规范及地区经验。
边坡设计安全等级为二级,重要性系数γs=1.0,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为1.30;
(1)边坡类别:III~IV类
(2)边坡重要性系数:1.0(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
(3)岩土参数:
1)填土:容重γ=18.49 kN/m3,内摩擦角φ=12.8°,凝聚力c=30.9kPa
2)强风化岩体:容重γ=23.11kN/m3 ,凝聚力c=50kPa,内摩擦角φ=20°
3)中风化岩体:容重γ=27.21kN/m3 ,凝聚力c = 408Mpa,内摩擦角φ=27.2°
4)外倾结构面(软弱面):c=45kPa,φ=16°
5)坡顶荷载:10kN/m
6) 岩体破裂角:55°(强风化)、58.6°(中风化)
7)M30水泥砂浆与岩石之间的粘结强度:0.38Mpa
8)M30水泥砂浆与螺纹钢筋之间的粘结强度:2.40Mpa
七、治理工程设计
根据规划,妙音寺项目将会形成五个平台,每级平台之间会形成类型复杂的高边坡,本次支护是一级与二级平台之间的边坡和藏经阁后缘边坡,由于是顺层边坡,危险性很大,为了建筑物永久安全,保障寺庙安全,需要专门进行方案设计,本设计依据现场钻探、勘察单位提供的资料结合本单位以往设计经验,经过详细计算和考虑,特提出以下治理方案设计(具体见立面与剖面图):
一级与二级平台边坡(三圣殿至藏经阁之间,高程936—~913.2),坡高22.8m,坡长209米,中间楼梯下部采用锚杆喷射混凝土进行支护,在楼梯之间的区域打锚杆进行支护,之后进行素喷,楼梯上部采用8m高衡重式挡土墙,在高程925.8m与衡重式挡墙之间,设置5.1m高混凝土墙,为防止混凝土墙出现不稳,在其下设置两排竖向锚杆。楼梯两侧28米范围内拟采用两级8m锚杆挡土墙+6m重力式挡墙进行支护,锚杆挡墙肋柱之间用混凝土挂网素喷,锚杆间距2.5m。平台前缘剩余区域采用按1:0.75放坡开挖结合浆砌石格构进行坡面支护,下方采用5m高挡土墙护脚。具体设计如下:
2-2’到4-4’之间:中间楼梯下部采用锚杆喷射混凝土进行支护,在楼梯之间的区域打锚杆进行支护,锚杆用1根HRB400φ28钢筋,水平与垂直间距为2.5m,锚杆钻孔直径110mm,倾角20°,水泥砂浆强度M30,坡面采用挂网喷射砼,喷射砼强度C25,厚度120mm,网筋为HPB300φ6.5@150双向布置,楼梯上部采用8m高衡重式挡土墙。楼梯两侧28米范围内拟采用两级8m肋柱式锚杆挡土墙+6m重力式挡墙进行支护,肋柱嵌入岩层900mm,肋柱方形基础宽900mm,肋柱出露地面高度8m,肋柱尺寸为400*400mm,第一级锚杆挡墙肋柱上用1根HRB400φ36钢筋,第二级锚杆挡墙肋柱上用1根HRB400φ25钢筋,水平与垂直间距为2.5m,锚杆钻孔直径110mm,倾角20°,水泥砂浆强度M30,锚杆挡墙肋柱之间用混凝土挂网素喷,其尺寸同前, 肋柱上方设置冠梁,冠梁尺寸为300mm*500mm。根据现场地形情况,当肋柱式锚杆挡墙遇到土层或出露地表,其后加预制挡板,挡板尺寸为2.4m*0.6m*0.15m。浆砌石重力式挡墙底部浇筑500mm~900mm厚C25素混凝土基础,为了较好地让混凝土基础与下部岩土层接触,设置2m长HRB400φ25钢筋三排,间距2m,锚杆锚入岩层中至少0.5m,伸入到混凝土基础中至少500mm,基础顶面呈0.2:1的斜坡,与挡墙基底紧密接触,基础宽5m,两侧设置台阶,台阶襟边宽与台阶高均为300mm。高程925.8m与衡重式挡墙之间,设置5.1m高混凝土墙,为防止混凝土墙出现不稳,在其下设置两排竖向锚杆,锚杆采用2m长HRB400φ25钢筋两排,间距2.0m。
2-2’和4-4’剖面拐角处向藏经阁方向由于其侧边放坡开挖形成了新的边坡,所以采用6m重力式挡墙,墙后填碎块石,支护长度15m。为增加此段重力式挡墙安全性,在其外侧预留1.5m的空间,挡墙下部的边坡坡面修整后喷射混凝土。
4-4’到C段及2-2’到A段之间:该段同前述,采用5m重力式挡墙+1:0.75放坡+浆砌石格构,格构之间培土绿化,挡土墙具体尺寸和施工方法同前具体尺寸见国家建筑标准设计04J008《挡土墙》。马道宽1.5~2.0m,台阶高度4m。
藏经阁后缘边坡(DE段),坡高6~8m,支护长度88m,边坡主要由粘性土和强风化白云岩组成,用3m高重力式挡墙+1:1.25放坡+浆砌石格构,格构之间采用种树绿化。
1-1’剖面南侧边坡:视开挖情况,如果地质情况较好,边坡稳定则保持原状不需要放坡,如果不稳定由于有放坡条件,可以考虑按1:0.75坡率放坡。
另外,为保持边坡稳定,边坡两侧治理区以外的土体严禁开挖。
主要工程量一览表
项目 | 内容 | 要素 | 规格 | 工程量 | 单位 |
肋柱式锚杆挡墙 | 肋柱 | 钢筋 | Φ20HRB335 | 4.735 | t |
Φ12 HRB335 | 0.568 | t | |||
Φ8 HPB300 | 1.531 | t | |||
混凝土 | C30 | 51.2 | m3 | ||
模板 | 5cm厚 | 1.92 | m3 | ||
肋柱基础 | 开挖量 | 24 | m3 | ||
钢筋 | Φ8 HPB300 | 0.256 | t | ||
混凝土 | C30 | 16.20 | m3 | ||
模板 | 5cm厚 | 3.6 | m3 | ||
冠梁 | 钢筋 | Φ20 HRB335 | 1.48 | t | |
Φ12 HRB335 | 0.177 | t | |||
Φ8 HPB300 | 0.375 | t | |||
混凝土 | C30 | 16.0 | m3 | ||
模板 | 5cm厚 | 6.0 | m3 | ||
锚杆 | Φ36重量 | Φ36 HRB400 | 5.27 | t | |
Φ36钻孔长 | 110孔 | 690 | m | ||
Φ25重量 | Φ25 HRB400 | 2.08 | t | ||
Φ25钻孔长 | 110孔 | 570 | m | ||
砂浆 | M30 | 44.45 | m3 | ||
岩石锚杆 | 锚杆 | Φ28重量 | Φ28 HRB400 | 2.07 | t |
Φ28钻孔长 | 110孔 | 457.5 | m | ||
砂浆 | M30 | 16.01 | m3 | ||
喷射混凝土 | 锚杆 | Φ22重量 | Φ22 HRB400 | 1.63 | t |
Φ22钻孔长 | 110孔 | 638 | m | ||
砂浆 | M30 | 22.33 | m3 | ||
面积 | 1316.72 | m2 | |||
钢筋 | Φ6.5 | 8.23 | t | ||
混凝土 | C25 | 158.0 | m3 | ||
浆砌石挡土墙 | 圬工体积 | 浆砌石 | 2597.24 | m3 | |
基础开挖 | 土、石 | 985.09 | m3 | ||
回填 | 4053.36 | m3 | |||
抹面 | 墙顶面 | 173.1 | m2 | ||
勾缝 | 墙正面 | 1710 | m2 | ||
混凝土 | 基础混凝土 | C25 | 740.7 | m3 | |
混凝土模板 | 29.18 | m3 | |||
基础锚杆 | 锚杆制安 | Φ25 HRB400 | 1.653 | t | |
钻孔长度 | 429 | m | |||
砂浆 | 10.02 | m3 | |||
浆砌石格构 | 浆砌石 | 181.97 | m3 | ||
抹面面积 | 909.87 | m2 | |||
伸缩缝 | 沥青麻丝 | 5.79 | m3 | ||
泄水孔 | 630.92 | m | |||
排水沟 | 长度 | 614 | m | ||
挖方量 | 333.095 | m3 | |||
修整边坡 | 面积 | 1316.72 | m2 | ||
脚手架 | 面积 | 5753 |
m2 |
八、施工要点
1、锚杆工程
1)锚杆的孔径为110mm,主筋为1根HRB400C25或C28、C36钢筋,水平与垂直间距为2.5m,锚杆钻孔直径110mm,倾角20°,水泥砂浆强度M30。
2)钢筋接长:应采用机械连接,符合《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2010)的规定。
3)锚固段长度:应锚入潜在滑动面以内的完整中等风化岩石不少于4000mm。
4)施工前,锚杆应进行性能试验,性能试验锚杆的根数为3根(锚固长度为设计锚固长度的0.6倍)。施工完后应进行验收试验,验收试验锚杆的根数为锚杆总数的5%,且不少于5根(试验荷载值为设计值的1.1倍)。
5)应保证锚杆与肋柱的整体连接
6)土层及强风化岩层中的锚杆应进行防腐处理,可采用润滑油三度沥青玻纤布缠裹二层的方法,自由段采用PVC管套起。
7)锚杆锚入肋柱内的长度不小于35d。
8)肋柱下部应嵌入中等风化岩层不少于800mm,肋柱背靠近岩体侧应嵌入至少100mm,面板嵌入土层或岩层不少于400mm。
9)挡墙应沿长度方向每15~20m设置一道竖向伸缩缝,缝设置于两肋柱之间板的中部,缝宽30~50mm,缝中嵌沥青麻筋,嵌入深度100mm。
10)在挡板上设置之间为110mm的泄水孔,间距2.5m,要求上下左右错开布置,泄水孔向外倾斜5%;挂网喷浆的混凝土面层也应设置泄水孔,要求同挡板。
11)锚杆施工满足以下要求:
①锚杆施工顺序应满足以下要求:
(A)应按设计要求开挖工作面,修整边坡,钻孔安设锚杆、注浆,安设连接体;
(B)现浇C25混凝土肋柱及压顶梁。
(C) 埋设喷射混凝土厚度控制标志;自上而下分层分段跳槽施工,每个施工段长度应控制在5.0m以内,分层开挖深度不得大于1.5m;每层开挖后,应立即喷射第一层混凝土;绑扎钢筋网,喷射第二层混凝土,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值的75%时,方可进行下一层开挖;
(D)设置坡顶、坡面和坡脚的排水系统。
② 锚孔施工应满足以下要求:
(A)钢筋材料要求:锚杆钢筋为热扎钢筋HRB400(20MnSi)Ⅱ级螺纹钢,其抗拉强度设计值fy’=360N/mm2。
(B)钻孔施工应符合下面的要求:孔距偏差不大于100mm;偏斜度不大于5%;孔深偏差不大于50mm;孔径偏差不大于5mm。
(C)锚杆杆体每隔2.0m设置一个“船形”定位支架。
(D)注浆管应和锚杆同时放入孔内,注浆管端头到孔底距离宜为100mm。
(E)灌浆材料为水泥砂浆M30,其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认。
(F)灌浆前应清孔,排放孔内积水。灌浆开始或中途停止超过30min时,应用水或稀泥润滑注浆泵及其管路。
(G)一次灌浆压力宜控制在0.6-2.0MPa之间。
(H)钢筋表面不应有污物、铁锈或其它有害物质。
2、喷射砼
1)材料:水泥应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也可选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水泥强度等级不低于32.5MPa;选用坚硬耐久的中砂或粗砂,细度模数宜大于2.5,粒径不宜大于15mm,干法喷射时,砂的含水率宜控制在5%-7%,若采用防粘料喷射机时,砂的含水率可为7%-10%。
2)钢筋网:φ6.5@150(双层双向),保护层厚度25mm,面板厚度120mm。
3)当工程需要采用外掺剂时,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加外掺料后的喷射混凝土性能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4)喷射作业时应分段进行,同一分段内喷射顺序自下而上,一次喷射厚度不小于40mm。
5)钢筋网应在喷射一次混凝土后铺设,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40mm。
6)网筋、加强筋联结采用绑扎,加强筋与锚杆焊接牢固且不应对钢筋造成损伤。
7)喷射砼时,喷头与受喷面应保持垂直,距离宜为0.6-1.0m。
8)喷射砼终凝2h后,应喷水养护,养护时间根据气温确定,当气温低于+5ºC时不得喷水养护。
9)边坡立面按2.5m×2.5m上下左右交错设置泄水孔,局部地段可根据需要增加泄水孔。
10)其余要求按《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执行。
3、重力式挡土墙(一般及衡重式)
1)材料:MU30条石,M7.5(H<8m)、M10(H>8m)水泥砂浆。
2)挡墙嵌入岩土层层不少于1500mm(H>8m)、1000mm(H<8m)。
3)墙身设泄水孔,间距3m,外斜5%-6%,孔径110mm,上下左右交错网格布置,墙后500mm厚范围做卵石堆囊,泄水孔下部设置500mm厚夯实的黏土层作为隔水层。
4)应等挡墙砌体砂浆强度达到75%后,方可进行墙后土回填。
5)墙后应设置反滤料,反滤必须用透水性材料(如卵石、碎石等),粒径20~30mm。
6)墙后填料:采用砂砾、碎石、矿渣、碎石土等透水性材料,内摩擦角不小于30°,碎石含量60%,粒径不得大于200mm。耕土、树皮、树根、腐殖土等不能作为填料。在墙后宽度1000mm,沿整个强身高度范围内应填中风化白云岩块石。
7)填土应分层夯实,在挡墙净距3m范围内不得采用机械夯实,分层厚度不能超过200mm,应严格控制压实度并加强压实度抽检频率,压实机械达不到的地方应采用小型机械或人工反复夯压密实,密实度达到中密,重度为20KN/m3以上,压实系数0.90。
8)挡墙沿长度方向每15m设置一道竖向伸缩缝,缝宽30-50mm,缝中嵌沥青麻筋,嵌入深度100mm。
9)填土质量应分层进行检测,每层土的检测点数:每100m21个点且不少于9个点。
10)挡土墙墙顶应设置护栏。挡土墙基地采用C25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基础厚500mm~900mm,基础顶面呈0.2:1的斜坡,与挡墙基底紧密接触,基础宽5m,两侧设置台阶,台阶襟边宽与台阶高均为300mm,混凝土基础应先于挡墙浇筑,挡墙下设两根HRB400直径25mm锚杆。
9)施工要求:
(A)施工前应搞好地面排水,边坡开挖临时放坡值中等风化岩石1:0.2,强风化岩石1:0.4。
(B)对墙后地面横坡坡度大于1:6时,应形成台阶状,台阶宽度不小于1m,呈2%~4%的逆坡,回填时应分层夯实。
(C)待墙身强度达70%时及时施工墙背填土。墙体砌筑与墙背填土应交叉进行,以免墙身悬空断裂。
(D)砌体应上下错缝,内外搭接,基底和墙趾台阶转折处不应有垂直通缝,砂浆饱满,严禁铺石灌浆。
4、排水系统工程
1)建设单位应及时做好本工程场地及周边环境的整体排水系统工程。
2)结合场地整体排水系统工程,建设单位应设置场地内的地表排水系统。
3)设置排水明沟:截面为400mm*500mm,材料:MU20条石和M7.5水泥砂浆。其位置为:重力式挡土墙墙顶和前缘(局部)、锚杆挡墙前缘、放坡坡顶。
4)截排水沟设沉降缝,间距同挡墙伸缩缝,缝内填沥青马蒂脂油膏,沟内壁用M7.5的水泥砂浆勾缝。
5)放坡工程的施工不宜在雨季,并宜在雨季前竣工。
5、墙顶封闭处理
1)采用厚100mm的C15素混凝土封闭。
2)封闭的宽度现场确定。
6、其他
1)施工中出现与设计不符的情况,应及时通知设计人员,并会同有关单位协商解决。
2)施工期间及竣工后三年内,甲方应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测量单位,对挡墙进行长期位移及变形观测。
3)为确保施工质量,应选择有有资质的专业施工队伍施工。
4)未尽事宜严格按现行有关规范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