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ICP备112451047180号-6
摘要:本文针对500F装载机前车架在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变形问题进行分析,从前车架部件点焊、通焊,总成点焊、通焊,各个工序问题梳理排查;通过工艺放量,增加工艺支撑,进行焊接顺序优化等,控制车架的变形量,达到工艺要求。有效地控制了本结构件焊接过程中和焊后产生的变形问题,提高500F总成前车架焊接质量。
关键词:焊接变形;焊接顺序;辅助支撑;工艺尺寸;
1.引言
500F装载机是我公司的主打产品之一,此产品主要功能为铲装作业和挖掘作业,铲装作业装置主要由铲斗、动臂、摇臂、拉杆、前车架、后车架组成;装铲作业装置主要由铲斗斗、斗杆、摇臂、拉杆,回转体组成;前车架是此产品主要核心部件之一(图1),其产品质量直接影响整机性能及外观质量;前车架主要由左右立柱合件,左右桥板,上下铰接板合件,翻斗缸耳座及前面板构成。

2.问题描述
在整个加工流程中,通过下道工序反馈及数据收集统计,总成机器人通焊工序导致前车架左右立柱开档尺寸变小,约为5-6mm,影响下道工序镗加工。通过工段检验记录显示,前车架变形返修率为62%,问题极为严重。总成前车架变形问题导致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大大降低。解决前车架总成机器人焊接变形问题迫在眉睫。
2.1500F前车架结构分析
前车架总成如图2所示,主要由左右立柱合件,翻斗缸、耳座,上下铰接架合件,桥板及前面板构成。其关键位置尺寸主要有:各铰接尺寸,动臂安装开档尺寸,上下铰接开档尺寸,桥板安装尺寸等。各铰接尺寸及桥安装尺寸主要由数控加工机床保证,动臂安装开档及上下铰接开档主要有点焊,焊接保证。
2.2工艺流程分析
500F前车架工艺流程为:左右立柱拼点-左右立柱机器人焊接-形成小总成合件;上下铰接拼点-上下铰接通焊-形成小总成合件;各总成合件及单板件上工装拼点-机器人通焊-补焊-镗加工-上小件;在总成拼点时,各铰接孔位置及开档尺寸主要靠工装定位,机器人通焊时受热影响,开档尺寸发生变化,对后道镗加工工序产生影响。
3.变形原因分析
根据500F前车架的结构形式,从前车架的所用材质,作业要求及现场操作分析,以下几点是影响前车架的主要因素:
(1)在焊接生产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焊工在焊接过程中往往使用较大的焊接电流与电压,利用工艺要求电流的上限来提高工作效率。500F前车架所用板材厚度均为薄板约为10mm,同时焊接参数较大,电压:30A,电流:280A焊接受热时易产生变形;
(2)工艺预留尺寸左、右立柱开档尺寸为64±1mm,左立柱与右立柱合件之间尺寸为1115±1mm。为机器人焊接完成工件冷凝后,变形量都在5-6mm,远超误差值,因此工艺预留尺寸可能不合理;
(3)由于工艺上对焊接顺序没有明确要求,在编程过程中为了提高焊接效率,减少变位机及机器人空转、翻转时间。机器人焊接顺序、空间点运转路径都是以最优最短距离为前提进行编程,焊接顺序存在不合理现象。
4.实施改进过程
4.1工艺参数优化
产生焊接变形的原因与焊接参数密切相关,合理的焊接工艺参数可以有效控制线能量从而减小焊接变形。在前车架总成机器人焊接工艺指导书上,规定电流260A~280A,电压26V~28V,CO2气体流量为20L/min~25L/min。焊丝牌号UnionX70,直径为1.2mm,在生产中,要严格遵守焊接工艺卡的参数进行焊接,经对比试验后,选择工艺要求的下限可将变形量控制在工艺要求的范围内,电流采用260A,电压采用26V,从而有效的减小焊接变形。焊接工艺参数与焊接变形的对比试验如表1所示。
表1 焊接工艺参数与焊接变形对比试验表
项目 | 工艺要求 | 试验1 | 试验2 | 试验3 | 最佳参数 |
焊接速度(cm/min) | 28~30 | 30 | 30 | 30 | 28~30 |
焊接电流(A) | 260~280 | 280 | 270 | 260 | 260 |
焊接电压(V) | 26~28 | 28 | 27 | 26 | 26 |
变形量(mm) | 1~3 | 2~3 | 1~1.5 | 0~1 | 0~1 |
4.2增加工艺支撑
根据分析,找出前车架通焊后易变形的位置,在不影响机器人焊接的前提下,增加辅助支撑;
(1)左右立柱合件通焊前在开档处增加支撑如下图3,这样可保证小部件通焊后尺寸的稳定性,为后续的总成点焊奠定基础。
(2)在总成点焊时,在上下铰接处增加辅助支撑如图4,控制上下铰接的开档,同时也控制了上铰接和下铰接的小开档。
4.3点焊尺寸留量
为了保证通焊后,尺寸符合图纸要求。采取反变形的控制措施,收集点焊时及通焊后的尺寸变化,找出规律在点焊时,对其尺寸放量,即把开档尺寸放大,通焊后焊接收缩,使其自然恢复至要求尺寸。
如图5所示,原左右立柱开档尺寸为64±1mm,部件点焊时尺寸放至66mm,通焊后尺寸为63mm;外开档尺寸1115±1mm,总成点焊时尺寸放至1118mm,通焊后尺寸恢复至尺寸1115mm,符合尺寸要求。
4.4焊接程序优化
通焊过程中,不同的焊接顺序和焊接参数也影响着焊接变形量;为此我们通过试验采用不同的焊接顺序和焊接参数进行焊接,找出了焊接变形量比较稳定,且变形量很小的方案,并通过标准化文件的方式进行固化,为规范化编程提供依据。
如图6所示,原焊接顺序为1-2-3-4-5-6-7-8, 经过调整现焊接顺序为2-3-5-6-7-8-4-1。
4.5实施效果验证
经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我后期对效果进行了数据收集。结果如下:
表2
车架编号 | 图纸要求尺寸 | |||||
535±0.5 | 75(+1/0)左 | 75(+1/0)右 | 1150 | 64(+1/0)左 | 64(+1/0)右 | |
11507021 | 535.5 | 75 | 76 | 1149 | 64 | 64 |
11507022 | 535 | 76 | 76 | 1150 | 65 | 65 |
11507023 | 535.5 | 76 | 75 | 1151 | 64 | 64 |
11507024 | 535 | 75 | 75 | 1149 | 64 | 65 |
11507025 | 535 | 75 | 76 | 1150 | 65 | 64 |
11507026 | 535 | 76 | 75 | 1149 | 64 | 65 |
11507027 | 535.5 | 76 | 75 | 1150 | 64 | 64 |
11507028 | 535 | 76 | 75 | 1150 | 64 | 64 |
11507029 | 535 | 76 | 76 | 1151 | 64 | 65 |
11507030 | 535 | 75 | 75 | 1149 | 65 | 64 |
焊后尺寸都在要求公差范围内。
5.结论
(1)500F前车架焊接变形,对下道工序及装配有很大影响,通过研究和分析,找出了焊接变形的原因和控制措施,并应用在了实际生产中,得到了明显的效果,不仅节约了工作时间,而且减少了返修造成的资源浪费,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由此说明以上控制措施切实可行。
(2)对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推广至其他产品,目前300F/330F前车架也按此方案进行改进,效果比较好;
参考文献
[1] 陈焕明.焊接工装设计[M].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2006
[2] 王长忠.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M].中国劳动和社会出版社.2001.
[3] 熊腊森.焊接工程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