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所列毕业设计(论文)资料均属于原创者所有,初衷是为大家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参考和学习交流之用。

毕业设计我帮你

21世纪初汉语国际教育在发展上的战略选择

www.bysj580.com / 2017-06-22
21世纪初汉语国际教育在发展上的战略选择
摘要: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是关系到中国的政治、外交、文化、教育、经济等利益的,所以应该得到又好又快的长期的发展。自本世纪初,汉语国际教育进入了快速增长期,但同样也存在一些隐患,如目标不明确、结构失衡、质量较差等,这就迫切需要进行战略规划。通过SWOT分析(即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的分析)汉语国际教育,提出一些包括构建文化的战略对策,以构建文化软实力为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基石,把握汉语语言教育为导向,聚焦来自邻近地区和国家的学生群体。
关键词:优势 挑战 汉语国际教育 劣势 机遇 战略对策
 
一、 引言
 
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与中国的政治利益、外交、文化、教育、经济等的长期有效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过去的十年里汉语国际教育一直保持这迅猛发展的势头,但仍然有一些突出问题,其中包括模棱两可的目标,不平衡的结构,较差的质量等。这些问题的出现迫切需要进行战略规划。本文通过SWOT分析(也称趋势分析)来全面分析汉语国际教育方面的战略管理,然后提出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一些建议。
 
二、 汉语国际教育的优势
 
1.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自本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始终保持高速发展。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更是超过10.3%,在2010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在2011年,中国的人均GDP达到5500美元。这一“经济奇迹”,不仅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形象,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创造了一个潜在的就业市场,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国际学生,尤其是邻邦国家。从2000年到2011年,中国的外国留学生从52150人(2000年)增长到了292611人(2011年),相比增加了240000人,超过2000年人数的5.6倍,每年净增加22000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7.8%,远高于国际学生的平均增长率(9%)。
2. 中国学习政策的提高
目前,一系列中国国际学生开放政策已经基本形成。在改革开放前,政策相对封闭,只接受社会主义国家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友好国家的留学生。由于中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是有限的,在这一时期的国际学生每年收入不到500(1965除外)。改革开放后,政策越来越开放,逐步开放自费生渠道,其主要政策包括“接受外国留学生自费率的指示”(1979);“外国学生的管理办法”(1985),“自费留学生招聘的有关规定”(1989);“中国政府奖学金管理规定”(2008)。这些政策使高校获得招生、教学和管理权,极大地激发了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近年来,中国政府在2011增加了国际学生的资助力度,政府奖学金增加到25687人,占中国的学生总人数的8.8%。在上述政策的指导下,中国留学生在上世纪90年代平均每年增加5000人。2000年后,年均增长23000,其增长率较前期已明显加速。
3.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相对优势
七年后,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已超过2300万人(2005年),居世界第一。在这一过程中,也带来了教育数量与质量的紧张。在2006年,中国决定适当控制招生增长率,以保证和提高质量为重点。这标志着高等教育的主要发展模式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近年来,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并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2008年底,中国已与34个国家,包括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地区签订学位协议的一些共识,对于俄罗斯和其他发达国家来说,在吸引这些国家的学生方面无疑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 中国教育的薄弱环节
 
1. 发展汉语国际教育战略定位低
国际教育战略定位是战略规划的基础,是制定具体计划的指南。对国际教育当前的战略定位,中国政府做出了这样的规定:“为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国际交流与学校合作”;“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中国国际教育水平。显然,中国只希望发挥在教育和外交的国际教育功能。事实上,海外教育还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吸引人才等方面的功能。因此,国际教育的战略定位较低,不适合国际国内形势,也不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软实力。
2. 教学质量低
近10年来,中国国际学生规模迅速增长,教育管理日趋规范化,但教学质量堪忧。调查显示,留学生“非常不满”和“不满”占总数的25%,“正常”为42.8%,“非常满意”和“满意”仅占32.3%。然而,国际学生在发达国家的教学质量满意度比中国高得多。英国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2004至2006年间,该课程的外国学生的满意度达近90%。而另一个在澳大利亚(2008年)的显示,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达81%。留学生选择留学目的地时,首先要考虑其教学质量。对2002所澳大利亚大学的879名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教学质量是影响学校选择的最重要因素。在英国一个类似的调查显示,有占学生总数44%的人认为大学的国际声誉,是他们选择学习目的地的最初因素。目前,中国高校和其他国家相比,开放的公共课程,国际课程和专业更少,加上教学质量差,这种情况势必会影响到中国的国际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 汉语国际教育等级水平低
目前,发达国家的外国教育已经发展到以研究生为特征的阶段,由本科生和先进学生组成。在2009-2010学年,在美国的外国学生人数为647000人,其中研究生占42.4%,本科生为34%。而在英国的人数(2004)为318人,其中研究生占52.1%,本科生为38.8%,其他为9.1%。然而,在中国,2011的外国学生人数为293000人,其中研究生只占总数的10.4%,大学生占30.2%,将近60%的人都是非学位学生。因此,从教育水平上看,在中国目前的教育研究主要在非学历教育的早期阶段。
 
四、 汉语国际教育的机遇
 
1. 海外教育需求量急速增长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产品、资本和人员都可以自由流动,其中蕴含着学生的国际流动性。经济一体化扩大了对国际人才的需求,出国留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世界各国的国际人才越来越少,这就催生了海外教育的巨大需求,引发了国际留学的到来。自2000以来,留学生规模一直在加快。在过去五年期间(2000-2005年),就增加到600000人;在过去的三年(2005-2008),增加到700000人。国际学生的流动共有三种:第一种,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流动。如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流向了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第二种,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向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流动,如学生从北美、西欧流向北美、西欧之间的国家,主要流向了美国、美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再次,在同一地区国家之间的流动,如国家之间的学生在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其他区域组织间流动。相比之下,近年来,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国际学生倾向于在区域内流动。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来自亚洲和其他邻近国家的学生将继续成为中国主要的外国学生,毕竟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着密切的交流。
2. 国际学生移动区域更加广阔
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在由美国和苏联主导的整个世界的两极分化格局下,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方面的交流较少。而且对于相互交流的学生来说存在更多的政治障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规模的扩大。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和东欧的解体,长期的“冷战”局面结束,国际关系总体上逐步缓和。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对经济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积极发展政治、外交、经济、贸易等多边关系,努力营造一个相对和谐的对外交流氛围。特别是,在世界各地如美国、英国、法国越来越发达的国家,澳大利亚和日本等,都把外国的教育事业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这在扩大国际学生的流动性和规模的提升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国际学生数量的扩大
高等教育是国际教育发展和壮大的母体。从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外国学生数量的关系看,从1980年至2004,伴随着全世界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国际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以及国际学生占高校学生的比例也逐渐增加。这表明国际学生的成长状况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呈整体正相关。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其入学率增加,将有可能吸引更多的外国学生。
 
五、 汉语国际教育的挑战
 
1. 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增加
在国际教育市场,中国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形势。一方面,为了接受更多的学生,中国必须与拥有强大的教育的国家竞争如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另一方面,与周边许多发展中国家竞争,如新加坡、印度、香港和马来西亚地区。此外,周边国家也在积极努力发展本国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国内留学生的留学需求。因此,中国的国际教育市场已经被许多因素挤压。
2. 汉语的国际地位不广泛
汉语是不像英语那般通俗与广泛。一项调查显示,互联网上使用英语语言的占总数的85%;英文电子邮件的占78%;用于联合国在各种场合的英语语言的占95%,汉语的使用只占百分之零点几。英语是最强大的,在世界上广泛可用的语言,留学之前,大部分国际学生已经学了几年英语了。然而,中国的国际学生中,90%以上没有学过中文,他们在成功地完成他们的教育时会有很大的压力。因此,汉语难以推广就成了发展汉语国际教育的主要瓶颈。
3. 中国教育资源的相关威胁
2003年,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根据规模经济原理,一国高等教育规模越大,外国学生的绝对数量就越高。然而,如果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很难容纳大量的外国留学生。只有当资源稍大于或等于高等教育供给的需求时,规模经济的优势才能发挥作用,国家才能拥有较大的出口教育的比较优势。如今,在中国高等教育资源仍然充足,但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2010,高等教育总入学率在中国为26.5%,这大大制约了中国的高等教育出口的优势和能力。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在2007年,高等教育总入学率在澳大利亚(86%)、美国(65%)、英国(55%)和日本(46%),比中国高得多,大部分的国家都超过了50%。这表明这些国家的内部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甚至富裕,从而形成了高等教育出口的现实需要和条件。
 
文献出处: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 2013 , 168 (31) :122-33

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