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所列毕业设计(论文)资料均属于原创者所有,初衷是为大家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参考和学习交流之用。

毕业设计我帮你

风险导向下A公司存货内部控制改进研究

www.bysj580.com / 2017-06-23
风险导向下A公司存货内部控制改进研究
1.研究背景
自人类社会迈入信息化时代以来,企业经济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尤其在近一个世纪,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出现,企业将经营活动拓展至全球范围,在资本快速流动的同时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将面临更大的风险。
无论是国外的法尔莫公司存货舞弊事件、丰田汽车召回事件,还是我国国内三鹿毒奶粉事件、獐子岛巨亏事件,都给社会带来了极大震动。从这些事件里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风险是影响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重要因素,它无处不在,无可避免。因此,如何有效且低成本地管理控制风险成为了经济社会日益关注探讨的焦点。
内部控制是在股份制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环境下,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性,保证信息资料的可靠性,防范决策错误、执行错误等风险而在企业内部采取的自我评估、调整的控制活动。
内部控制系统涵盖很多方面,企业存货是其中一环。存货是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所持有的有形资产,包括三部分:一种是待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一种是处于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另一种是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原材料。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柳州长虹机器制造公司存货舞弊案例、合信木制品公司存货内控失效案例均显示出存货内控的重要性。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营离不开行之有效的存货内部控制,制度规范问题、职员素质问题及核算的准确性风险总有难以避免之时,这些风险无疑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公司信誉而最终成为阻止企业发展的“拦路石”。只有采取正确的存货内控方法,保证存货占用资金比例,才能降低生产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存货利用率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因此,本论文旨在以A企业为例,通过分析A企业的存货内控,发现目前风险导向下企业存货内部控制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研究改进建议。
 
2.国外研究现状
2.1 风险导向
2.1.1 风险导向发展历史
风险思想自古有之,很难追溯到一个具体的时间。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随处可见风险的影子,风险会带来某些伤害、损失甚至是毁灭性的后果。因此,人们开始设法避免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对此,人们提出了“风险管理”这一名词。 
18世纪,法国“经营管理之父”法约尔,第一次把风险的管理列为企业管理的重要职能。
美国是最先开始进行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国家。一战后,美国开始研究风险的负担、除去和转嫁方法。二战后,人类大量开发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经济在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风险带来的威胁促使风险管理开始走向科学化。
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的一种管理活动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美国一些大公司发生了重大损失使公司高层开始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1964年,威廉·姆斯最早提出了较全面的“风险管理”的定义:风险管理是根据组织的目标或目的以最少费用,通过风险识别、测定、处理及风险控制技术把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的科学管理。自此,风险管理作为一门新的管理科学,首先在美国正式形成。
20世纪70年代后,风险管理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COSO(2004)发布《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来指导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活动。COSO指出风险管理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受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职员影响,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整个企业,用于识别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并在企业的风险偏好内管理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因此可见,风险管理的目标不仅局限于降低企业损失,还在于为企业创造价值。
近一个世纪以来,从安然到世通,从施乐到默克,种种财务舞弊案件丑闻,风险管理愈发成为企业关注的重中之重。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相结合的新模式是现阶段企业发展的方向。
  
2.1.2 相关文献
Lauraf.Spira(2003)指出《内部控制一董事关于"联合规则"的指南》对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全新的看法,其中对内部控制首次提出应该从社会学的角度去探讨,并将风险控制的理念融入到内部控制的体系之中。
Page和Spira(2004)指出目前关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二者关系的研究较少,需要加强两者理论关系的研究。并且采用了规范研究的方法,从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Kallenberg(2007)分析了风险管理对于公司价值的影响,这些研究表明,企业风险管理活动和企业价值创造密切相关。
Ashbaugh-Skaife(2008)等发现企业内部控制不足时容易导致会计差错的出现,从而产生各种风险;Alberto Sardinaha(2008)基于2007年采购的挑战,设计了用于长期柔性合同的粘结力的供应链环境下,对为均衡风险的混合采购行为进行定量评价的方法。
ISO(2009)公布了《ISO 31000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标志着风险管理“最高权威”的“国际标准”的诞生。
Sarmenta(2010)研究指出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着明显的融合趋势,这种融合使得企业的内部审计可以集中控制超过财务及合规性风险的其他相关风险问题,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已经整合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在 Lisa Meulbroek提出了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应该关注财务风险等其他风险的理论之后,Culp(2010)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保险公司的资金管理和风险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他认为保险公司应该主动的采用全面的风险管理模式,对于风险管理过程中对公司价值创造以及流动性的不利影响可以采取用金融衍生工具予以规避的方法。
Glenn Meyers(2011)在《资本配置经济学》中介绍了保险公司资本成本、资本边际成本的计算方法,以及同质损失分布和离散分布条件下的资本配置方法等,对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做出了卓越贡献。
Noman,Strand和Jacob(2012)分析了企业内部审计报告体系对违约风险识别和评估的积极作用;Liu(2012)在跟踪了相关企业风险管理流程后指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能够为企业风险管理开展提供可靠依据(Harris,2011)。
Rachel(2015)提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能够让企业利用外部资源减轻风险影响的同时,让企业自行承担一些经过量化的风险,达到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
 
 
2.2 内部控制
2.2.1内部控制发展阶段
内部控制是在企业外部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内部亟待加强管理的需要的背景下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所出现的必然产物。内部控制理论大体上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框架、风险管理五个阶段。
(一)内部牵制阶段(20c40s前)
从苏美尔文化时期就出现的对钱财使用情况记录的标记和符号,到古埃及时期银库的双重监督形式,到古罗马时期的“双人记账制”,再到13世纪借贷记账法的出现,均闪耀着内部牵制思想的光芒。内部牵制主要内容是账目间的相互核对;其核心是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与牵制,不相容职务指的是不能由一人同时兼任的职务。
1912年,美国著名审计学家蒙哥马力在其所著《蒙哥马利审计学》(《审计:理论与实务》)中提到——最早出现的内控形式是内部牵制。这被认为是确保所有账目正确无误的一种理想控制方法,直至现在,这一思想仍占据主要地位。
 
(二)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c40s—20c70s)
1936年,美国颁布了《独立公共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首次对内部控制进行定义。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一份题为《内部控制——系统协调的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独立公共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中正式提出其定义,“内部控制包括组织的计划和企业为了保护资产,检查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以及促使遵循既定的管理方针等所采用的所有方法和措施。”内部控制从内部牵制时期的账目核对和职务分离演变为一个较为严密的内部控制系统,涉及企业内部各个领域。
1958年,审计程序委员会将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内部控制自此进入“二分法”阶段。
(三)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c70s—20c90s)
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研究重点逐步从一般涵义向具体内容深化。1977年美国国会通过《反海外贿赂法案》,成为美国首个公司内控法案。1988年AICPA发布了第55号审计准则公告《财务报表审计中内部控制结构的考虑》,该公告提出以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为三要素的内部控制结构取代“二分法”内控制度,充分有效地使内部控制体系得以建立和运行。这无疑是内部控制发展进程中里程碑式的一次跨跃。
 
(四)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20c90s—21c初)
1992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美国会计学会、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财务经理协会和管理会计师协会组成了COSO委员会并发布纲领性文件《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该报告对内部控制进行重新定义,认为:“内部控制是受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职员影响,保证企业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及法律规范的遵循性三个目标的实现的过程。”并且定义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是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个要素所构成。
 
(五)风险管理阶段(21c初—)
21世纪信息时代全面来临,带来高收益的同时,风险也如影随形。原有的内控框架对风险强调不足,内部控制无法与企业风险管理相结合,可见风险导向已然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方向。
 
2.2.2 存货内部控制
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ilfredo Pareto,1897)最早使用ABC分类法。ABC分类法的基本原理可概括为“区别主次,分类管理”,它的关键在于区分极其重要的少数和一般的多数。戴克(1951)将ABC法用于存货内部控制中。
Robert S.Kaplan和W. Bruns(1987)的《会计与管理》提到了作业成本控制。在此基础上,Steven  Anderson 和 Robert  Kaplan(2004)提出了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对存货进行内部控制管理。
20世纪50年代,丰田汽车公司副总裁大野耐创造了一种低库存、低成本的生产模式即JIT生产模式,包括JIT  采购模式和JIT生产模式两部分。由于日本自身国情,日本人普遍认为存货就是浪费。所以JIT生产模式重点关注相关需求存货的管理,以最终产品的实际订单来确定生产所需要的存货,JIT 模型把存货看成是企业的一项负债,其管理着重使存货的库存为零或最小。这一模式的诞生对于企业进行有效的存货内部控制是非常具有进步意义的,被社会各行业广泛接受。
 
2.2.3 相关文献
Valla(1982)在研究中说明企业在采购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风险,采购风险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会因供应商和采购商特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采购商和供应商之间的互动必定会影响到彼此长期的合作关系。
EugeneF.Fama和MichaelC.Jensen(1983)认为存货的内控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企业应当十分重视存货内控。
Rkhard Steinberg和Frank Tanki(1994)指出如果企业的绩效考评的相关制度不完善,那么关于且存货的内部控制的效用就会大大减弱,公司可能因此产生负面结果。
Benfield(2001)在其研究中表明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既能使购买方降低操作成本和库存成本,又能使购买方保持本企业更好的现金流。
COSO(2004)在《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中定义了内部控制的四大目标是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法性目标,以及八大要素为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映、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
Michael Bergdahl(2004)提出商品缺货是零售运营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在面对缺货情况时,60%的消费者会取消购买或到其他商店购买。这会使客户满意度降低,并造成无形的空间浪费。可见,对存货进行内部控制是有必要的。
Hanry(2002)和Jerry(2005)提到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存货融资对于企业的影响,研究了存货融资的方式。
Ge 和 McVay(2005)以萨班斯法案之后的 261 家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管理层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描述,发现不良的内部控制通常与不良的会计确认有关;Irishnan(2005)的研究认为,公司规模是影响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之一。
Scott N.Bronson 和Joseph V.Carcello和K.Raghunandan(2006)通过分析397个中等大小的公司,测试公司特征与公司年度报告中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自愿性之间的联系,发现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可能性与销售增长负相关。
Doyleetal和Ashbaugh-Skaiefetal(2007)以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进行检验,发现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公司上市的时间越久,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相应越高。
Philippe Jorion(2007)曾在他的研究中指出,企业的各个部门要相互配合,严格执行企业关于存货内部控制的各项制度,及早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才能使存货内部控制有效地执行下去。
Mei Feng,Chan和Sarah Me Vay(2009)经过研究发现企业的内部管理文件往往和内部控制有关,彼此会产生很大影响。
Bedard和Garham(2011)通过研究若干个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档案材料发现,对于内部控制缺陷的评价,公司内部审计部门与独立的第三方审计机构之间存在差异,基本表现为: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要宽松于会计师事务所。
Bedard(2012)对内部控制缺陷及其修正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Klamm等(2012)指出控制环境中的特定要素或内容会促使企业未来发生重大缺陷。
Jong-Hag Choi等(2013)运用替代的方法研究公司人力资源投资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之间的关系,发现公司内部人员比例及员工内部控制等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是负相关的关系。
3.国内研究现状
3.1 风险导向
虽然我国对于风险导向的研究有一定的成果,但由于起步晚,较之国外还缺少系统的研究。
2006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发布《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对中央企业如何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2007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以加强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推动商业银行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2008年,中国证监会发布《期货公司首席风险官管理规定(试行)》,要求期货公司设立首席风险官,对公司风险管理进行监督检查。
徐建胜(2005)从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立足调动全员的风险管理体系3个方面提出了构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体系的构想。
王小波(2007)以2004-2006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上市公司,研究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对财务风险的的影响。结果表明国有股比例与财务风险负相关;股权集中度与财务风险水平显著负相关,表明较高的股权集中度是一种相对有效地股权安排;股权制衡与财务风险水平显著正相关,这表明股权制衡尚不能改善治理的作用。
于富生、张敏、姜付秀和任付秀和任梦杰(2008)以2002-2005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公司治理对公司财务风险的影响。非国有控股企业的风险要显著大于国有企业;独立董事比例越高企业风险越低;上市公司董事会的规模对企业风险没有显著影响,董事会为能发会其应有的作用,而董事长与总经理二职分离、提高高管持股及高管薪酬都有助于降低企业风险。
鄂秀丽(2008)以吉林省114家国有企业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财务风险不重视的主要原因是内部控制不足,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财务预警指标将会明显好转,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
刘银国、吴夏琴(2009)以100家上市公司3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建立一个可以反映和评价公司治理的指标体系和企业风险计量模式,通过回归分析其研究结果表明公司治理和企业风险显著负相关。
袁晓波(2010)利用沪市制造业上市公司 2008 年的年报数据,从内部控制五要素的角度评价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通过五要素的分组检验和内部控制的总体检验分析内部控制对财务风险的影响,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对财务风险具有正向影响。
顾惠芳(2012)认为财务风险主要来自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内部包括企业财务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企业资产结构不合理、财务关系不明确都会加深财务风险,外部主要是指财务管理环境复杂多变。因此,要将内部控制与风险导向相结合进行公司治理。
李维安(2013)提出内部控制包括公司内部治理控制、管理控制和作业控制三个层级,其中管理控制以经营管理层为控制主体,其控制对象是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这一观点也体现了风险导向与内部控制相结合的观念。
 
3.2 内部控制
我国的内部控制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迈克尔·查特菲尔德曾提及“在内部控制、预算和审计程序等方面,周代在古代世界是无与伦比的”。《周礼·理其财之所出》记载“虑夫掌财用财之吏,参漏乾后,或者容奸而肆欺……于是一毫财赋之出入,数人之耳目通焉。”其多人牵制的思想在西周的官员制度、会计核算等地方都有体现。
中国古代内部控制制度始于西周,完善于唐朝,衰落于宋代。及至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术界开始对内部控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1986年财政部在其颁布《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提到内部会计控制,并将之定义为“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1996年财政部颁布《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这是我国首份关于内部控制的规范文件。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是我国首个内控方面的行政规定。1999年通过的《会计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提出原则性要求,之后财政部又制定了《基本规范》等7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证监会发布了《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
2001年财政部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对企业单位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和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2006年发布了我国第一个全面风险管理的指导性文件《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意味着中国走上了风险管理的中心舞台。
于2008年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定》与2010年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两份文件为健全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指引了方向,丰富了我国内部控制理论,推动国内国外内控建设的发展与完善。这两份文件是我国内控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对内控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新时代的影响下,学术界百花齐放。吴水澎、陈汉文(2000)提出我国企业应当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层面建立内部控制理论体系。
 
2001年,阎达五、杨有红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相结合,提出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关系是内部管理监管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并对相关问题做出详细阐述。
方红星(2002)从审计角度出发,提出影响组织效率的内在因素之一是内部控制,外部因素之一是审计,它们是追求组织效率的必然结果;李明辉(2002)从内部控制要素的方面,认为完善内部控制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在要求。
朱荣恩、贺欣(2003)进行了内部控制有效性与财务报告可靠性的研究。
金彧昉、李若山(2005)借助中航油事件介绍了新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颁布的背景及理论贡献。
王海林(2006)用现代控制理论的思想对价值链内部控制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杨雄胜(2006)对内部控制与组织权利制衡机制进行了研究。
欧阳电平等(2007)内部控制其实质是“人控制人”;李心合(2007)认为内部控制应是以公司价值创造为主要目标、以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为出发点、以价值链分析为基础、以管理信息系统为平台、体现控制全过程一个开放型系统;丁友刚、胡兴国(2007)把风险控制分为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他们认为内部控制本质上是组织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
林钟高等(2009)认为内部控制是基于分工的一种权力制衡机制。
戴文涛(2010)认为内部控制的本质应当是一种风险控制活动,在内部控制是一种风险控制活动和内部控制目标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以及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情况下,如何管理风险、控制风险成了内部控制学的本质特征。
柯坤宁(2010)单独对企业采购部门的内部控制展幵了研究,他认为完善的采购内部控制制度是在整个采购活动流程中持续性釆取职务分离的方法来对采购进行控制。
周继军(2011)内部控制的本质是弥补不完全契约的一组制度安排,目的在于节约交易成本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陆永梅(2012)提出,目前我国企业存货管理制度和相应的体系极不完善,比较常见的问题有:内部控制制度欠缺、岗位分工及责权利不清晰、存货数量过度、流动资金太少、存货管理方法落后等。企业要釆取针对性措施来解决上述问题,比如存货管理岗位分工和授权,采购前需申请、釆购后严格验收和保存、领用物品要登记、隔期对存货进行盘点。改变过去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实行精细管理;任晓静(2012)经过研究得出结论:企业的经济效益可由内部控制的良好表现来提高,并且针对企业建立与存货有关的内部控制提出了看法;张克兵(2012)从存货流转的角度,提出了存控的有效对策,对于企业的经营效率方面将产生良好效果,且认为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需要对存货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的管理。
陈爱华等(2013)研究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及时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内部控制越薄弱的公司会计信息及时性越低;赵杰(2013)基于风险导向的角度,结合相关理论,对于存货内控方面提出见解;杨舒平(2013)提出,存货是企业经营的核心,存货内控方面的管理是否有效对于企业经营来说十分关键;殷海燕(2013)通过大量研究提出了,企业存货内控的关键在于其流转环节的整个流程管控是否到位,内控的优劣对企业十分重要。
沈烈等(2014)提出了内部控制的最佳“土壤”应为和谐内部控制环境,而和谐内部控制环境的核心应是以人为本的重要观点与结论;宋帅帅(2014)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存货内部控制对于存货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很大影响,进而影响整个企业的经济利益;李莉(2014)的研究表明存货在企业中流转的过程中包含了许多种形态,他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企业针对他的内部控制应当十分看重;刘娟娟(2014)通过研究得出了一套针对中国中小企业十分契合的存货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宋本成(2015)在研究中认为,企业的存货不仅是生产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企业管理者管理水平的重要考量因素,因此,有效存货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工作是促进企业能够良好发展的重要方式口;张聪霞(2015)的研究表明企业的存货内部控制是否科学合理可以从存货的流转形态和核算方式中进行分析。
钱晶和朱莉(2016)认为,在现阶段存货对于企业至关重要,并针对现阶段企业存在的存货内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4.总结
从上文对国内外内部控制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内部控制在企业运营方面愈发重要。随着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上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各大企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在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有关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的有力引导下,内部控制愈发受到重视。各行业在获得巨大收益的同时不乏各种因内控失效而导致巨额亏损的事件出现,因此,如何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据此,我们以存货的内部控制为重点,通过分析A公司存货管理内部控制的现状,针对其优缺点提出相应的研究改进意见,来更加深入地探索在风险导向下如何有效地建构企业存货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课题的研究价值
1.本课题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参阅大量相关会计理论资料和实地调研分析,结合自身的实习经历,针对A公司的特点,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自己对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一套从策略构想。本人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为为A公司进一步健全完善内部控制管理提出些许意见,以及为此行业的各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借鉴。
 
2.预期结果及其意义:
(1)预期结果
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性,保证信息资料的可靠性,防范决策错误、执行错误等风险,降低生产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存货利用率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研究意义
有利于保证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保证企业经营决策和规章制度的执行;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有利于防范经营风险,实现企业目标;避免企业腐败现象的发生;有利于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课题的实施方案
1、课题的主要论点和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论文的主要论点
本文首先从国内外经济发展现状着手,指出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然后基于国内外对内部控制的研究成果,以A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本公司存货控制,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简要分析该公司目前存货存货内部控制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根据企业的特点,对应存在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寻求使企业存货内部控制可持续健康发展道路。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本文拟采用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A公司存货内部控制问题进行探究。在对一些基本概念的阐述,如风险和风险管理的概念、内部控制的概念、内部控制的内容等运用了文献理论研究。在对A公司内部控制研究的部分,运用了实地调研的分析方法,具体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
(1)文献综述法。查看现有的与内部会计控制有关的文件,来了解制度建设情况。
(2)规范分析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来表述自己的观点。
(3)案例研究法。通过对某一具体案例进行研究调查得出结论,从而由特殊延伸到一般。
2、课题的研究重点、关键及解决的思路
课题的研究重点:一是对通过对A公司存货内部控制进行分析;二是通过采取措施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关键是:以A公司存货内部控制进行的案例分析。
解决的思路:以A公司存货内部控制为研究对象,对该公司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对策。
 
论文研究框架
引言
第1章 风险导向和存货内部控制相关概述
1.1 风险导向相关概述
1.2 内部控制相关概述
1.3 存货内部控制相关概述
1.3.1 存货
1.3.2 存货内部控制
第2章 风险导向下企业存货内部控制体系分析
2.1  风险导向下存货的内部环境
2.2  风险导向下存货的风险评估
2.3  风险导向下存货的控制活动
2.4  风险导向下存货的信息与沟通
2.5  风险导向下存货的内部监督
第3章 A公司存货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A公司简介
3.1.1  A公司发展历程
3.1.2  A公司企业文化
3.2  A公司存货内部控制现状
3.2.1  A公司内部控制体系
3.2.2  2016年存货分析
3.2.3  A公司存货实物流转控制和存货价值流转控制
3.3  风险导向下A公司存货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3.1 企业风险意识淡薄,风险导向下存货内部环境薄弱
3.3.2 风险导向下企业存货的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
3.3.3 风险导向下企业的存货内部控制活动存在缺陷
3.3.4 风险导向下企业存货的信息与沟通方面存在缺陷
3.3.5 风险导向下存货内部监督力度不足,审计部门缺乏充分独立性
第4章 A公司存货内部控制的改进建议
4.1 风险导向下企业存货内部控制遵循流程
4.2 风险导向下存货内部控制改进建议
4.2.1 培养员工风险意识,加强存货内部环境控制
4.2.2 完善风险导向下存货的风险评估体系建设
4.2.3 制定科学、详细的存货业务流程
4.2.4 加强风险导向下的存货采购环节的控制管理
4.2.5 加强风险导向下存货信息与沟通机制的建设
4.2.6 建立合理的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机构和质量控制机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搜集的资料:国内外期刊论文、硕士论文、经济类报纸、图书等。
[1]陈菊兰.存货内部控制浅议[J].经济师,2006,(1):236-237.
[2]付洁.风险导向下的企业存货内部控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3]黄静.完善企业存货管理的几个重要措施[J].会计之友,2009,(17):19.
[4]张迪.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D].陕西:长安大学,2010.
[5]廖艳琳. 存货内部控制环节的优化措施探讨——以创维集团彩电事业部为例[J]. 商业会计,2016,(19):76-78.
[6]韩亚兵.基于风险导向下TW公司存货管理内部控制研究[D].河北大学,2013.
[7]赵杰.基于风险导向的企业存货内部控制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4):250.
[8]唐丽艳.浅谈风险导向下的企业存货内部控制[J].中国市场,2014,(31):103-104.
[9]秦谊. 基于风险管理的存货内部控制研究[D].辽宁大学,2014.
[10]杨吉明.风险导向下的HY公司存货内部控制改进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5.
[11]马妍. KR公司存货内部控制优化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
[12]彭颖萍.梦洁公司存货内部控制优化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05):102-103.
[13]修悦.基于供应链的联合库存管理研究[D].西华大学,2008.
[14]章聪.中国家电行业零库存下即需即供商业模式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2.
[15]陈艳,王棣华.海尔集团:电器王国的内控经验[J].新理财,2007,(6):40-41.
[16]Stefan Hunziker.Efficiency of internal control: evidence from Swiss non-financial companies.Journal of Management & Governance.2016.
[17]Mcvay S E, Feng M, Li C, et al. Does Ineffective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 Affect a Firm’s Operations? Evidence from Firms’ Inventory Management[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5, 90(2):529-557.
[18]S.S.K.Lam&J.C.K.young,2010,Staff loca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on firm performance in China,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7:677-695.
[19]K.D.Miller.Risk and rationality in entrepreneurial processes,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2007,(1):57-74.
[20]Darya Plinere,Arkady Borisov.Case Study on Inventory Management Improvement[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Science,2015,18(1):.
收缩